试析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2)
2015-03-07 01:44
导读: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策略 (一)及时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造就自主 意识、道德行为的学生主体。反思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策略
(一)及时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造就自主意识、道德行为的学生主体。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难发现,过去我们把学生视为钢铁,教育的任务是锤炼,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在实践过程中,也往往容易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绝对地对立起来,忽视它们内部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关系,结果往往将群体意志凌驾于个体、自我意识之上,从而最终消解了个体的存在,冷落了自我的价值,与大学生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形成尖锐的对立矛盾。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被灌溉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同时更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生存的要求,高校、教师都是为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服务的。在道德关系日益体现为自由、公平和公正的现代,没有尊重,便没有平等,尊重是现代人最基本的需要。当然,学生的个性同社会的价值观可能会产生不一致,但是,思想政治的作用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与此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把“尊重”法则贯穿于学生德育的全过程,不仅能很好地印证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而且能很好地发挥德育激励人、塑造人、规范人、人的功效,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的氛围,使他们生动、活泼、愉快地成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进一步抓好学风建设
建设优良学风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学风不仅有可塑性,而且有可变性和反复性。学风作为思想在学习方面的反映,同样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思想可以进步,也可能后退,同样,学风可以树立,也可能反复。要实现学生自觉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和风细雨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就群体特点而言,他们的思想是积极上进的,他们有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美好愿望。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逐渐形成而又尚未形成时期,他们的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成成熟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他们的大学生活里或人生旅途中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如果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如果在荣誉和待遇面前发生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矛盾时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诱惑,那么,他们的思想就有可能动摇、徘徊、懈怠,甚至倒退,这些就有可能反映到他们的学风上来,使已经形成的良好学风出现反复。所以,形成优良学风难,保持优良学风更难。学风建设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必须常抓不懈。此外,学风教育的对象具有周期性流动的特点,
的离校和新生的入学,使学校的学风建设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也是一个高校学风沉淀和积累的过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牢牢把握网络建设的主动权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面的变化,学会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既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同时又能正视社会现实,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以及对信息的正确判断能力,尽量避免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其次,高校应该通过德育课等主渠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学生真正理解沉溺网络的极端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努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同时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矫正大学生的心理缺陷。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仅靠思想道德教育已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必须寻找新的途径。长期以来,我们容易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思想政治问题,把学生工作归结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心理是思想的基础。现实中,大学生中有些问题不是思想道德原因造成的,而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把心理原因造成的问题看成是思想道德问题,这是一种误解。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工作,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人手,才能找准大学生的思想症结,预测其思想发展动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五)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有本校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帮助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学术报告、美德教育和时事热点问题“月月谈”等活动形式,进一步营造学术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开展比赛、辩论赛、歌舞大赛及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切实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活动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