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高校分类
高校分类,是指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根据高校的社会职能和高校的特点,将高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其目的是在处于同一层次、具有相同特点的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发挥横向比较和办学资源配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校做到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以引导高校更好地分级分类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高等教育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教育制度、高校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师生的素质以及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等。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只有相同类型、相同层次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才有可比性。
(三)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进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计划经济时代与高度集中体制下形成的“千校一面”的状况,随着市场体制的充分发育必将被打破。面对社会的需求与期待,中国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是在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每所高校都想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以此奠定在教育界的地位。如果一所大学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就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学校也难以保持科学发展的态势。
(四)社会需要与市场规律
适应社会需要是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遵守市场规律是高校办学的基本规则。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必然激化高校之间的竞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取得优势地位,高校必须尽可能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教育产品。从资源需求角度来看,需求多样化是必然趋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行业还在不断涌现,又加之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使得对人力资源的种类、规格、层次及质量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对人力资源需求门类的多样化、层次的丰富性,必然要求培养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高校只能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状况,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门类、一个或几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产品作为自身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
(五)个人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受教育者的背景和需求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高等教育要为人才就业做好准备,使学生通过学习,在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取得优势,以期获得更多回报。职业种类是多样的,个体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状况,设计和选择自己的最佳位置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必然要求高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是学生将来就业所必需的。大学教育除了为学生的职业做准备外,养成人格、陶冶精神、完善自我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功能。但人格的养成、精神的陶冶、自我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尊重个性差异与不同追求的基础上进行的。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去设计教育和,而不应该用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去教育所有的人。
三、结语
高等教育理念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跨越的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化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趋强烈;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倍受关注;由于教育终身化逐渐成为社会和民众的现实需求,与之相联系的非终极教育呼之欲出。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所大学奉行的办学理念、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建立起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质量标准应能够赋予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大的空间,使得高等教育的舞台越发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