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的对策
1.宏观上加强网络力度。在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上,要加强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并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技术上,要探索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应用技术手段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防止“危害数据”、不良信息的进入,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同时,加大投人,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等等。
2.选择、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一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二是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清操。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帮助青年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启发爱美,培养高尚情操。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有吸引力的形式,使青年学生产生道德认同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启发他们追求高尚境界,形成健康、积极、高尚的情操。三是教育大学生讲究网络礼仪。它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主要由问候礼仪、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等组成。四是要求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争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3.探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必须了解如何分析、鉴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必须独立进行道德实践,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破解道德难题与困惑。因此,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选择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实践科学的道德理念,拥有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学生道德辨识能力的培养就是分析能力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科学的伦理观念,在网络社会解剖和分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念,识别和抵御各种乔装打扮的西方新思潮的侵蚀,进而巩固已经内化了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适度的灌输是必要的。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灌输应当着重于对道德理念与实际道德行为的理解和反思。通过道德理念的灌输帮助大学生接受道德观念,从而为道德辨识奠定科学而坚定的理论基础。
4..开拓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第一,加大宜传力度,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正确的网络观的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恰如其分地宜传正确的网络观,开设有关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认识,为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打好“针”。第二,开拓教育新阵地。一方面要开辟网上思想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奏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开展多形式的大学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利用“网上论坛’‘、“信箱”、“交友”、“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要通过积极参与网上交流深人到大学生的内心,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开展社会道德实践。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大道德,不是小道德,它排斥狭隘的实用功利。对此,当前我们应大力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并帮助青年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5.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机制.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应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规范、网民道德人格的建设。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地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网络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高校要建立健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领导机制,要形成校、院、系三级领导的教育机制,并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的系统规划。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培养一支熟悉网络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