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从言语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本文尝试分析大学教师课堂话语的语用意义,并针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调整相关的课堂话语,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和教学成果的完美体现。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言语行为理论;教师课堂话语
大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改革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适应中国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7年7月教育部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这场影响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广大教师的参与程度”,可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在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教师课堂的变化是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大学英语教师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尝试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进行分析和解释,讨论教师课堂用语的语用意义,帮助完善教师的课堂用语,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而顺利地进行。
一、大学英语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挑战
(一)大学英语改革的目的
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今后工作和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当前单一而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长期以来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活动的策划者、设计的参与者、提供咨询服务的顾问、和学生一起活动的伙伴,同时教师还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者”。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点的分析和举例或对难句的释义上,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忽略了语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语法知识基础好,但却缺乏在实际的语言中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分析、理解和使用不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在课堂上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调动英语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好地与老师配合。而英语教师的成功与否都体现在和学生的互动和课堂教学中,其课堂话语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利用能为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增色和加分,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外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变化或改进是外语教师角色转变中的新要求和新角度。
二、言语行为理论简述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J.L.Austin)提出,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同时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指的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施行的一种行为,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进一步后果。而后,塞尔(Searle)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首先提出了问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意图不愿直接使用施为话语时,他就会采用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按照语言使用者长期使用语言的习惯来推断间接的“言外之力”;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交际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特定语境来推断其“言外之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增进人们的语言知识和深化语言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用语言来做事,这种语言观,有助于我们对言语交际的实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参与交际和成功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