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的(2)

2015-09-13 01:09
导读:以德育目的性本质透视人的全面发展观,一是要确立和张扬人在世界中的主体价值地位,确认人的价值是世间的最高价值,尊重人、珍视人、爱护人、相信

    以德育目的性本质透视人的全面发展观,一是要确立和张扬人在世界中的主体价值地位,确认人的价值是世间的最高价值,尊重人、珍视人、爱护人、相信和依靠人的无限创造力,以确立较高层次的人生质量价值观,不断创造和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二是要优化生命存在的动机和目的。人的生存必须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根据。三是要设定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表现为两个方面:就人本身而言,是指人的身心、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发展;就个人与关系而言,是指不断求得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丰富人的多重社会关系,使人的发展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实现发展的社会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下,依据上述人的全面发展观,实现德育目标的时代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厚、持久的动力资源。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多方面的条件。德育铸造的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德育目标创新,就是要发展和不断建构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风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真正主体。这些精神素质是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因为它给人以动力,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的目的、价值及意义,对人的发展起着定位和定向作用。

    这就是说,德育是对人的一种能动造就。德育涵量一旦经过主体的选择、接受而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主体自身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趋向,使德性转化为德行。在这种内化与转化的运动中,德育便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精神动力。它能够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人的自由、幸福、意义进行全面策划;教导人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使人们摆脱庸俗习气和低级趣味,培养人的健康情趣,拓展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开发和培养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它使人成为积极进取的人,使人实现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应当说,人的精神需求理性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在现实人生中,人们有时不知道或者并不完全知道自己作为合乎人之本真目的的需要是什么。这种主体意识的缺失和不明,是不可能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次,德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设定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坐标。人在其生命存在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进行价值追求。人类只要存在,这种对价值的追求就永无完结。在建构这种追求导向时,价值的设定,实质是规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坐标,并进而成为一种评价机制,成为人们选择或扬弃、肯定或否定对象性存在的一种强烈倾向,构成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的稳定的价值准则。

    人的发展总要借助于人的活动并在既成的社会关系、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前人在特定时期所创造的关系、成果是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分析和选择的,有些文化遗产对人的发展并不见得完全合理或者合乎人性,有的甚至可能压抑人、否定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德育的人学意蕴和职责应当是“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的价值取向。它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原则,是主体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德育活动的使命就是要以此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观生成的原点和支点,为人的活动提供具体可行的价值规范体系,提供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价值尺度。

    再次,德育的目的性本质作为一种终极关怀,还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一种高远的理想境界。德育概念本身规定的内在超越性,实际是一种“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的人生的构建,是对人“应该怎样生活”的构建。这种构建是无止境的。因为,德育所“育”之德性,作为一种人生,力求张扬那些使人成为人的东西,它诊释着人是什么,引导着人该怎样去做,以丰富人对自己的目的性、可能性和潜力的认识,使人的全面发展获得持久的目标意识。

    毛泽东强调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定位。其中德居首位,而这种“德”,不仅包括一般的品质修养,而且是上升到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品质修养。所谓“又红又专”,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目标,则成为我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江择民则把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作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和进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促进人和自然、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发展,体现了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德育目标的时代创新意义也正在于此。

      四、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高校德育内容的时代创新

面向知识时代的高校德育,必须在传统德育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断更新,其中,可持续发展观等新的德育内容觅待充实与发展。

上一篇:浅论交际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