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而且展示了一种崭新的文明观。这种社会文明观摈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把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第一,可持续提出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以及人文生态价值趋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德育的视野,并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重任。以往我们谈社会发展,大多是从、、三位一体来考察,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则必须加进“自然”这一因素,确立四位一体的新观念。这有利于我们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更高的阶段上充分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生态学意义的位置。因此,强化保护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高校德育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作为一种整体观、协调观、持续观和平等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一方面,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全球意识、平等观念和质量观念,高扬人文理性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目的、价值与人生幸福;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文明发展观颠倒人与物、目的与手段的错误认识,从而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价值与尊严。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大学德育注人了新的内涵。有关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等,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意识,使他们能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谋求人类和自然界在动态平衡中的协调发展。
此外,随着影响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因素、条件的变化,德育内容也将进一步拓宽,在当代,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教育、生态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经济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现代人的(道德)素质教育等,都应该成为在人的 全面发展理论下的高校德育内容。
五、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高校德育方法手段的时代创新
传统的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党、团、群众组织的日常教育,以及结合各项业务工作或娱乐、学习活动进行的道德教育。知识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及各种现代大众传媒(首推传媒)为高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重视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学长,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解社会,分析信息,已逐渐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因素,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和“两课”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信息单向传输结构变为双向沟通和交流的传播模式,有利于人们道德的自我提升。同时随着信息网络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中西文化的交流以从未有过的高速直接的方式进行,而在信息网络上具有先天优势,对中国的发展和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从容面对挑战,并抓住机遇,系统地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近两年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谈到要重视进行互联网上的思想教育与舆论引导。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要发挥校园网的宣传教育功能,为推动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支撑,要分析研究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新途径、新变化,加强对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教育对象研究;要深人探讨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要进行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策略和方法的创新探索等。具体来说,包括工作的基本策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校园BBS中的舆论引导、校园多种媒体与校园互联网的整体配合以及网上网下多渠道德育工作方法的研究。
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更要注重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要及时、主动地在互联网上引导学生参与重大社会和政治事件的讨论,形成热点,把西方信息流动的优势和主动权转移到我们手中。在继续保证严格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基础上,重点致力于在综合网站上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互联网出现的新特点,更新教育观念,不断研究新情况,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化、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教育过程的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