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江泽民同志从实际出发,十分强调素质的重要性,并对不同的人提出了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同内容和目标。首先,要通过主义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总体上提高全的思想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通过这样的教育使人们讲文明、讲科学,反对迷信。其次,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江泽民指出:“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网再次,通过“三讲”教育,塑造具有坚强党性、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具有良好工作作风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
三、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改进高校“两课”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理论和思想品德是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全球化趋势加快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增强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校“两课”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我国高校开设“两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尤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他们确立正确的方向,勤奋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从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高度来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两课”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培养目标过高,只要求先进性而忽视广泛性,形成“两课”的空洞性,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的思想道德素质超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要求。在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教育的目标虽一直定位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实际上只强调“红”,降低“专”的要求。而改革开放以来,确认了我国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培养目标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的目标,因而,与现阶段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系不大。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高校教育往往注重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走上了“轻红重专”的另一极端。当前高校存在的政治思想工作软弱的现象,程度不同地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两课,,地位得不到充分实现,从思想根源而言,就在于此。
江泽民第一次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和实现条件,这就为高校改进“两课”教育、明确培养目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两课”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因而,在‘“两课”教育培养目标上,用未来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来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视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轻视“两课”的育人功能是同样不可取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过分拔高或过分降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有利于“两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现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地规范“两课”的基本内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有利于确立高校“两课”教育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高校“两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深人到学生头脑中去,首要的条件是理论要能联系实际 (包括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要“管用”,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两课”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理论脱离实际,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因而影响了战斗力和实效性。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他深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过程的论断,从根本上规定了高校改进“两课”教育应确立的指导思想。
首先,“两课”教育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同时又是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长期以来,高校“两课”教育中教条主义、主义、照抄本本的现象十分严重,只讲“老祖宗”讲过的话,形式上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此,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改进“两课”教育树立了一个典范,即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两课”要实现其功能,要使大学生真信马列,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既讲“老祖宗”讲过的话,还要讲“老祖宗”没讲过的话:既讲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使“两课”教育既具科学性,又具生动性、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其次,改进“两课,,教育,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是由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性质决定的。江泽民 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进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不但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全面深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尤其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过程。因此,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同程度,不断改进“两课”教育,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有利于不断改进和提升“两课,,教学内容。“两课”教学内容的改进是深化“两课”教育改革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改进“两课”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结合“两课”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改进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和青年大学生的密切关系及崇高责任;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国情,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应结合学生迫切希望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的愿望,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起来,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自觉地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特别是在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