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2)

2015-12-07 01:01
导读:第二。为提高大学人文精神的成效,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客观平和的教育态度,引导青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大学生具

  第二。为提高大学人文精神的成效,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客观平和的教育态度,引导青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推理能力。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凡事都要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取舍。如果对他们耳提面命,指手划脚,强行灌输,势必会引起他们的逆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降低教育成效。大学生们的另一特点是厌弃空喊高调,崇尚客观平实。为此,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目前有些学生认为,理想太高,传统陈旧过时,合乎潮流。矫正这些认识偏差殊非易事,大学教育工作者若想在人文精神教育中有所作为,必须学贯中西,见解独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科学名著、西方、当代社会思潮和热点问题、人文精神建设理论构想等等,均应有深入的了解并独具真知卓见。此外,还须具备较强的参悟能力,善于阐释发挥,讲解娴熟,情趣高雅。从素质上讲,他们应该洁身自好,人格无瑕,先忧后乐,关心民瘼。但是,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难遂人愿。他们为求名利弄虚作假,知识构成难应时需,教育思想僵化拘泥,教育方法死板老套更有甚者,学术腐败渗入校园,致使学生疑虑、彷徨,人文精神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于一身,“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专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关怀着、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利益的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团体)的私利之上”(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序》)。大学教师应当以此自勉!正人之前,必先正己,育人之先,必先使自己成为素质过硬、人文精神强健的人。

  第三,当今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吸收中国中的精华。比如思想中的“慎独”观,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追求自我完善,于当今犹有现实意义。鸦片战争前后的家唐鉴,十分重视“立身”的重要性,认为“正直可以慑回邪,刚键可御强梗。庄严可以消柔佞,端悫可以折侵侮,和平可以息横逆。简易可能综繁绩,抱仁戴义可以淑身心,周规折矩可以柔血气,独立不惧可以振风规,百折不回可以定识力”(《国朝学案小识·守道篇叙》)。这种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刚正不阿、不卑不亢、独立不惧、百折不回的高尚情操。再如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在承认差异和矛盾的前提下,试图用中庸之道防止斗争激化。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从而使双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墨子则主张通过“兼相爱,交相利”达到“和”的境界,以互爱互利为原则,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竞争Et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现代人应该从这种思想中获得启迪,知道只有通过双方的利益互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争取双赢局面,求得根本利益。而儒家的仁爱思想。富蕴宽容精神,提倡豁达大度,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理念,有利于矫治当今存在的以邻为壑,人情淡薄,屈人就己,强人所难等弊端。儒家还把义作为处世立身之本,崇尚大仁大义,仗义执言,见义勇为,谴责不仁不义,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中国两大传统宗教——道教和中国化了的佛教中的一些有益的成分,同样可以经过现代阐释而用作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的养料道教蔑视世俗的一切荣辱得失和功名利禄,主张人们超凡脱俗、清心寡欲、返朴归真,追求人的人性独立和精神自由。佛教以慈悲之心怜悯众生,重视人们行为的善恶价值,竭力劝人弃恶向善,以无我之心待人待物,灭除妄见,超越自我,舍生取义。这些思想内容,有助于引导人们抵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陶铸独立、完善的道德品格。当然,两大宗教中的消极避世思想是必须批判的。

  当世界、一体化浪潮向我们铺天盖地般压来时,我们欲构建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能否在大学校园内大行其道,除了应该贯穿体现教育方针的思想内容外,关键还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国家、社会和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民之精神需求。而目前在很多方面,我们并未占据主动,仅以网络文化而言,它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并未能使自己的主导性精神观念在其中占有相应位置,更何谈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大国却在目的明确地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一切现代媒体,不遗余力地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这又大大增加了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复杂性。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有所作为,不辱使命。

上一篇: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