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教师应该拓展人文社科知识 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文科教学。从教学方式上看,文科专业课教学要求“专”而“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适宜“泛”而“博”。为了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各种思潮和思想流派,熟悉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发展情况,在理论层面上应该尽可能地“广”,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底气”,才能够提出思想深刻、内容生动的案例。为此,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1)才能熟悉思想史。不熟悉思想的,就无法洞悉思想的本质,就提不出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2)了解当代各种思想流派。不了解各种学术思想,不能对各种思潮作出评介,就只能是就“书本”,讲“书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单纯的知识传授。以马克思主义为例,首先教师应熟悉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把马克思哲学具体原理和哲学史结合起来讲解。比如讲唯物辩证法,可以从介绍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理论的典型案例人手,如古希腊的芝诺悖论、智者学派的二难推理“半费之讼”、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等。通过对哲学史的回顾,不但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会引发他们课外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应加强的修养,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加强和西方哲学的“对话”。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提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理论甚至对立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对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智慧是有帮助的。有人视对立的理论如洪水猛兽,唯恐对立观点的介绍会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叛逆。实际上这样的忧虑大可不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介绍不同的观点,其目的是在批判的分析中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教师能够作出恰当的引导,西方理论的介绍不但不会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感,反而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益的。
3.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 理工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除了拓展自己的社会科学视野外,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素养。面对受专业知识训练的理工科大学生,教师如果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融人案例教学中,如大家所关注的科学史或者科学思想发展行程和历史行程中的相关内容选编为案便。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他们学习本专业的科学理论也是有益的。
选取科学史中的作为案例,需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同样一节课的内容,不同专业学生的反应差别很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作适当调整,选取不同的案例,增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比如在讲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问题的时候,对生物系的学生,以达尔文和华莱士同时发现生物进化论作为案例;对化学系的学生,以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伦琴偶然发现x射线为案例;对系的学生,以牛顿与莱布尼茨同时发现微积分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上述教学方式,各系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提高案例教学的时效性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作为基础,教学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科研的展现,科研水平制约着教学水平,而在教学中遇到了新问题又促使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尽管我国高校马克思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很高,但是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当代大学生对并不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天然的隔阂,大学生的主体并非没有激情,也并不是对、社会漠不关心,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着这样那样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以及教学方式的僵化所造成的。我们呼唤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正视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虽然有些问题是单靠教师解决不了的,但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我们只能以自己点滴的探索和努力寻求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