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当前高校理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整个活动是人对人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和明确指向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纯粹的知识层面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教育者传授给教育对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学与科学主义的基本知识点,并作为常识烂熟于心,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第二个层次就是思想层面了,要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深信不疑,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层面,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识掌握薄弱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这是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常识,然而根据我们在某高校的随机,90%以上的学生都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三方面的内容。7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大量术语都只是听过,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课时大多生都“埋头苦干”,但他们都是于自己的事情,上课内容枯燥,有打瞌睡的,有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还有学的等,总之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多。平时作业也都是从网上“剪刀加糨糊”,最后前,就是拿着教师划的重点夜以继日地背,而且完全是死记硬背,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完全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书本知识。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对一些大的框架有认识,但对概念表述不清,对原理认识含糊,离开书本就“一无是处”。
2.思想层面,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都属于“80后”,他们见证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充分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他们热爱祖国,坚决维护主权,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责任感;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执政能力认同度高,政治态度积极,并逐步趋向成熟。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所以就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信念去分析和解决日常问题。再加上多样性、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据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你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的选择,27%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和制度各有优劣”;对“你是否看过马克思主义著作”,选择“不想看、没兴趣”的占33%;39.2%的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逐步趋同”,22%的大学生表示对此“说不清”;14.2%的大学生不同意“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37.7%的同学对此“说不清”;27.9%的学生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表示“不同意”或“说不清”。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某高校的随机调查中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兴趣,其中72%以上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太枯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在考试的压力下才被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外部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于是出现了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社会日益信息化,为各种思想的提供了媒介。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
内部原因也就是我们的调查所显示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兴趣,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情感,非理性因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严谨的科学体系,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跨越了三个世纪,发展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内容。就其内容本身来说,理论有些抽象,不太容易被理解,所以学生也不容易自发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是在教学考试的压力下极其被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另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也没有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因此也没有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众所周知,教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一方面备教材,另一方面备学生。然而高校的老师却很少备课,他们对教材十分熟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得十分扎实,而且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但是高校的教师却没有备学生,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一般都是20岁左右,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相对于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马克思主义,难免会对其产生厌恶、反感,甚至抵触马克思主义。因此,学生根本就没有迈进马克思主义这个门槛里来。教师是身处于马克思主义的门槛内,越讲越有兴趣,学生则仍处于马克思主义的门槛外,越听越没有兴趣,就这样形成“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