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高校理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必须清楚看到存在的问题:多生还没有迈进马克思主义的门槛。因此,我们应该增强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非理性因素;途径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及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在认识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理性因素,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但是这不意味着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只起着干扰和破坏的作用。人是认识的主体,具有认知能力,并且是有情感和意志的,因此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
什么是非理性因素呢?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活动中非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它表现为直觉、灵感、想象、联想、情感等。这些具体的非逻辑思维形式既不是完全的抽象,也不是纯粹的形象,而是二者的结合。通俗的讲,非理性因素就是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上述提到的情感和意志等。
在运用非理性因素时候要特别注意与西方思潮中的非理性主义相区别,非理性主义走向了极端,崇尚情感、意志、本能,宣扬神秘主义,信仰主义和直觉主义。它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先于本质”等等。
(二)非理性因素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上,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加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的求知欲、兴趣、好奇心,都同人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当人们的情感与其所从事的认识或实践活动发生共鸣时,认识或实践就会受到情感的激化,从而激发人的潜能,加速认识或实践的进程。因此,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人的情感和理论本身融合,达到人和物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的情感相互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兴趣,产生感情,就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又激发更加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强大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可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联想、想象等,使得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现实相联系,这更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化,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总而言之,正确合理运用非理性因素,可以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产生感情,降低马克思主义的门槛,从而轻易迈人马克思主义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