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作用的途径
过程包括三个大的要素:教育者即教师,教育对象即学生和教育的。为了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就必须从教师和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最后还特别要注意非理性因素与西方思潮中的非理性主义相区别。
(一)增加教师的教育魅力,以情感人
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因此增强教师的魅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育魅力是指在具备了思想教育要求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通过坚实的理论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优秀的品德风范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吸引力。教师一方面要有内在的理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有外在的真情实感。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作用。科学的理论又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它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对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造』日中国,创建新中国,赢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那么作为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并取得丰硕成果。为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自己先做好知识储备,以身作则。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充满真情实感。要想学生爱上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使学生爱上教师自己。事实也证明,许多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学生也是因为教师的魅力,影响了学生,吸引了学生。首先要有真情,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正热爱,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爱护。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感情。教学主要是说理,教师的应该准确、客观性的表述比较多,同时要用感情语言弥补客观性的不足。生动活泼的语言会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精彩。再次,对学生要热情。教师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平易近人、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乐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贴近和沟通、情感上的相互交流和激荡,有利于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转化为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美国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老师。”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锻炼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
(二)注重环境的教育功能,寓情于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