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2)
2016-03-21 01:08
导读:二 广东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大学运动的热土,其中心城市大学“办一间、成功一间”,被人们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模式,谓之为“江苏起步早,广东发展快
二
广东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大学运动的热土,其中心城市大学“办一间、成功一间”,被人们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模式,谓之为“江苏起步早,广东发展快”。[2]这些中心城市大学主要包括:
汕头大学、
深圳大学、
广州大学、五邑大学、佛山大学、韶关大学、嘉应大学、西江大学、孙院、东莞理院、惠州大学,其中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和五邑大学为本科院校,其余的为专科院校。1995年后,在我国高等体制改革和扩招的大潮中,11所广东中心城市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或合并、共建,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大都达到了万人以上,有5所院校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还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科研水平、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并均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标志着中心城市大学已全面跃入本科院校这一发展的新阶段。在合并、升格和共建的过程中,有5所广东中心城市大学应教育部的要求更名,分别为:佛山大学更名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大学更名为韶关学院、嘉应大学更名为嘉应学院、西江大学更名为肇庆学院、惠州大学更名为惠州学院。2000年,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与茂名
教育学院合并升格组建茂名学院,实行省市共管共建体制;2002年,中山学院(前身为孙文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制为科技大学的独立学院。目前,广东有中心城市本科院校11所,占广东37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0%。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1世纪以来,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广东省持续快速发展,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能够为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外部。2002年,广东省生产总值为13502亿元,2007年增加到306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5%,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经济总量超过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在此背景下,省市政府加大了对中心城市本科院校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确保中心城市本科院校拨款达到或超过省标准,中心城市的生源、就业市场和科技市场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些都为共建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广东在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
规划纲要》(2008-2020)的实施,粤港澳经济融合明显加快,珠三角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一体化趋势明显提速,并辐射粤东、粤西和粤北广大地区,广东中心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态势已全面展开。为了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强劲需求,广东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50%左右,并提出要努力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这些对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广东省市政府加大了对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办学行为的。广东是科技大省和经济强省,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则具有基本的应用型特征,因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粤教高[2009]76号),将“分类指导,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基本的改革方向,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作为重要的改革举措,这些都为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作为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生力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有可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新世纪以来,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办学定位的挑战。在创业阶段,为地方培养应用或实用人才的目标是清晰的,但进入发展阶段后,在国
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水平评估的利益驱动下,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出现了盲目攀高求大、重学轻术的发展态势,办学定位日渐模糊。在广东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进程中,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受到了来自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和蓬勃兴起的高职高专的双重压力,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向上依附发展前景暗淡,向下同台发展又极不甘心,困惑和迷茫使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步入了发展的困境。因此,厘正发展目标,明确办学定位,实施错位发展,是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升本伊始,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在本科办学经验欠缺的情况下,采取了“拿来主义”的策略:校长聘任主要依靠重点大学,教师引进主要来自重点大学,专业设置主要参考重点大学,教学计划主要照搬重点大学,实验室建设主要模仿重点大学,教材选用主要依照重点大学,科研方向主要沿袭重点大学,希望借助重点大学全面夯实办学基础,培养出合格的本科人才。殊不知,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依附重点大学的办学道路。由于重点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生源结构和校园等与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相去甚远,一味的模仿而缺乏改造创新,必然使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达不到重点大学的标准,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特色。
适应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是此类院校的共性问题。面对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中心城市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更为艰巨的任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次,是正确处理地方政府与地方大学关系的挑战。地方政府是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主要者和举办者,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也希望中心城市本科院校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双方可谓是互利而共生。然而,双方毕竟是不同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对地方大学如何办学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和价值需求,双方的关系又可谓既密切又微妙。随着创办阶段“蜜月期”的结束,双方在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方式、生源结构、校园建设等方面的一些矛盾逐渐显现。例如,地方政府希望地方大学规模适中,办成精品,而地方大学希望做大做强,跻身一流;地方政府希望生源主要来自当地,以提高地方素质,而地方大学希望生源广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政府希望加强对地方大学的管理和监控,而地方大学希望地方政府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地方政府希望地方大学应有一定的“造血功能”,以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而地方大学希望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大投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扩招和校园建设需求。这表明,中心城市本科院校必须在谋求办学自主权和尊重地方政府管理方面保持必要的张力,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特殊需求而漠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根本需求,而后者正是地方大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正确处理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道路,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多样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时代、社会和高等教育实践赋予高等工作者的主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