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特色发展:析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03-21 01: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特色发展:析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论要文摘: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本科


  论要文摘: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本科院校中的生力军,是高等大众化的重要承载主体。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系统与高教系统及系统不协调,需确立特色,重塑自身系统要素。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特色要素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协调与的物能交换,为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从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重视持续创新、质量提升及品牌创建,为地方社会提供特色化高质量人才,使系统向平衡态演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战略选择
  
  截至2010年9月,全国共批准设置新建本科院校265所,占全国768所本科院校(未计入独立学院)的34.5%。如果再加上脱离母体的322所独立学院,那么,新建院校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类院校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升本和规模扩张之后,院校系统各要素与环境远未协调,系统处于动态调整状态,办学实力较弱。政府对高职和重点院校力度加大,而新建本科院校处于高教系统的中间层次,与相邻子系统还没有进行物能的协调交换,办学空间受到上下两层的挤压。加之,几百所院校在短短几年内同时升本,匆忙之中以模仿老牌大学以应一时之急,办学模式取得了向上一致的动力,系统输出的学生难以被环境接纳,就业困难。克拉克指出: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它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进行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当局更可能试图帮助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七章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特色发展,与环境顺利进行物能交换,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一、什么是特色?大学特色的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特色?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版《现代词典》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特色”的英文(a characteristic;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是“与同类事物相区别”的意思。什么是大学特色?是指大学在尊重学校,正视自身条件和分析客观环境的前提下,自觉追求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主动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社会声誉,其对内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对外表现为学校品牌。由于大学是社会最为稳定和恒久的机构之一,其发展要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影响。正如阿什比所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特色的形成同样是大学历史、环境和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是其它学校难以复制和模仿的个性和风貌。
  大学特色的内涵十分丰富,可表现在大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模式、校园等诸多系统要素方面。每所新建本科院校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同类院校无可比的竞争优势来满足环境的某些特色化需求,从而顺利实现与环境的物能交换。这样,不同特色的新建院校个体组成了一个内部多样化的生态子系统,通过多样化的特色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系统需求,促使子系统与高教系统及社会系统的协调平衡。其实质是以人为本和社会本位思想的有机结合,现世观照与未来展望的有机结合。
  
  二、新建本科院校系统要培育要素特色吗?
  
  当高等院校不具备获得名望的质量和特色时,国家也不能强行命令的各部门之间具有平等地位。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不努力培育要素特色,就很难在高教系统中争取应有的地位。此类院校本科时间短,多位于地方,学科专业建设任务重,资源获取难,质量待提高;数量较多,起步和办学条件相似,整体竞争力弱,面临着转型和变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冷静分析自己的生存环境,制定发展战略,以非均衡和非常规的战略思维,从点上突破,以特色要素取胜,在高等教育中谋求一席之地。因此,特色化发展战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性选择。正如潘懋元所言:“每所大学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新建本科院校要素特色培育的必要性
  1. 高等教育系统平衡态演进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级各类高校不再只有精英教育这一种模式,还需在同一层次内特色办学,合理分工,动态满足复杂的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进行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由单一体制向混合体制转变,由计划向市场调节转变,由学校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这些“转型”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以每所高校的办学特色来满足地方社会的特色化要求。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特色的物种越多,系统越稳定。在高教系统中,新建本科院校如都是培养相似的人才,没有对接地方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困难,院校就不能与环境顺利进行物能交换,浪费了培养资源。只有各具特色要素,把特色人才输入环境,从环境交换所需的办学资源,才能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系统融入到高教系统中,促进系统向平衡态演进。
  2. 新建本科院校群体谋求生存空间的需要
  新建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新生群体,相似的发展背景一方面导致群体内部同质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又受到老牌本科系统和高职系统的空间挤压,面临着的挑战。与老校相比,在区位、资源、品牌等方面处于劣势,产生办学资源的“马太效应”;化社会和区域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就业看好。尤其是在政府“抓两头、促中间”的管理思维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空间可能被压缩。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吸收高职和老牌本科的优点,独具特色,培养出基础厚于高职、应用强于老牌院校的特色学生,才能从政府竞争到项目资源,才能向社会输送所需就业学生,使新建院校办学空间逐步拓宽。
上一篇:探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及其应对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