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
2016-07-10 01: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的生理素质和素
摘要: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的生理素质和素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提高校体育教学的系列策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起到促进作用,力求稳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教学策略 伴随、和的发展变革,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将面临更多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的困惑、矛盾和冲突,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紧迫,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深入探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不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策略模式,从而通过体育教学的途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提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理机能,而且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经常会出现学习困难、适应性不良、人际交往紧张、恋爱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羞怯、闭锁、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发展到轻生自杀的局面。根据部分高校新生入学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大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轻生念头、自信缺乏、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等方面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心理健康不良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和退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严重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在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生理健康,重在培养和挖掘大学生生理素质方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的附属功能,体育课教学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强调运动技术水准,通过动作讲解和示范的模式开展简单的教学,忽视高校体育课对修心养性、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欠缺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课教学环节。
(2)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认知偏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足,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认为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只是单纯修满学分的需要,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即使是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怕脏怕累怕吃苦、担心训练动作不标准被讥笑,宁愿留在教室、看书或宿舍上网娱乐,特别是部分女学生抗疲劳挫折的能力差,锻炼的积极性弱,经常寻找和编造借口逃课等。大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减轻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的积极作用。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转移负面的情绪,达到并实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身心积极向上乐观的状态;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培养欠缺。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而且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要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体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不但没有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反而增加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负面压力的积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教学通过促进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倡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各项体育训练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生理的健康发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等。
2.体育教学通过运动项目的目标性训练,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体育教学中训练内容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则必须通过持续反复的训练,付出必要的艰辛和努力,特别是在具有明显的自我挑战性项目中,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目标。通过体育训练,不仅锤炼了学生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方面意志品质,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挫折的体验和承受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