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综述
2016-07-11 01:1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综述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高等 质量保障 体系 创新
关键词高等 质量保障 体系 创新
论文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进入本世纪以来,进入大众化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者们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和建设实践,为此作一简单综述,拟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质量保障是对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的核心,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必然选择。就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质而言,追求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和高效益是学者们普遍的观点。高等教育质量应兼顾学术、需要、受教育者意愿和能力等方面因素,它应涵盖以下功能和活动:教学与学术、研究与学者、教职工、学生、设施与学术,要通过科学研究活动推进知识进步,引领社会前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使高等教育消费者(政府、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机构所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认可,而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形成最佳教育秩序,增强教育服务的适用性及获得最佳教育效益,实现高等学校“提升质量、改进管理、办出特色”的目标追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促进各类高等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达成教育质量目标,切实满足相关群体利益,担当高等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关于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探究
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探究,学者们主要从高校扩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政策导向等诸方面进行。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高校扩招。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便引起了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对大扩招是否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扩招后,办学条件是具备的,教育质量并没有下降;有的认为办学条件不具备,因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有的认为办学条件不完全具备,因而导致暂时的局部的教育质量下降。针对这些扩招后对高校教育质量的争议,教育部发言人曾作出说明:认为“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是好的”,只是“个别学校、部门、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高校扩招带来过度扩张,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的观点只是一种推论和猜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但并未平息争议。
2.教育质量评价。在这方面,学者们认为,因为缺乏具有公信力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没有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体系,无法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争议难以取得共识的原因所在。
3.制度政策导向。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大学教师的责任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与政策导向,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责任不断被强化,同时教学失责问题不断凸显。从国际视域来看,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是美国大学教师研究中长期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困扰美国高等教育的难题。由于学生没有得到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由此引发了公众对高等教育普遍的信任危机。
二、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探究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类型的探究
精英阶段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的3种类型:院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衍生型。20世纪60~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轨。从《罗宾斯报告》后
学位委员会(CNAA)的成立,到《迪尔英报告》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组建,反映出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的重要作用。大众化模式的美国,采用的是高等教育界引以为自豪的认证制度,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政府的力量在加强。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主体经过了从一元控制到多元管理的变革,政府、高校与社会相互分工与协调,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质量保障体系要素的探究
“在高等教育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质量的机制运转是否正常,还需要外界提供保证”。20世纪90年代初,以《大学设置基准》的修订为标志,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改革时期,建立起包括生源控制、师资控制、过程控制和
自我评价在内的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体系。2000年,日本政府设立了具有高度独立性的
大学评价机构。我者认为,应该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内部管理与社会外部监控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3.质量保障体系机制的探究
以约束为主的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正面临危机,其根源在于控制系统中激励机制的淡化及其“去人文”倾向,严重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文活力与人本资源要素,需要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融的耦合机制,引领教学过程质量源头的人(教师和学生)处于“在位”状态。为此要处理好激励与约束的关系,遵循“人为本,事为功”的耦合原则,用管理创新去实现人文激励的主导作用;把控制功能由着眼“治标”向立足“治本”推进。
4.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重要举措的探究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领域,责任制、质量保障、评估三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质量保障和评估是责任制的两翼,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为了获得高等学校实现它们向社会提供有价值服务的保障,从而要求高等学校受到某种形式的外部详细审查。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优势,就表现为建立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为保障质量而推行的评估得到了发展,最重要的是1997年正式设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评估使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日本随着法人化教育改革的推进,正在加快评估制度建设的步伐。国外评估机制的共同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拨款资助,建立或扶持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自治的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要求、计划,组织和
培训专家对学校、专业和课程进行外部评估,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评估机构制定的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一般不受政府的干预,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