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2)
2016-07-23 01:01
导读:独立学院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与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差异,是目前困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瓶颈,破解此瓶颈的思路主要为
独立学院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与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差异,是目前困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瓶颈,破解此瓶颈的思路主要为:一是各级主管部门在制订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时,在师资评估指标方面,不能一味地强调学历,而应增加应用型师资方面的
评价指标。二是独立学院自身应改变用人观念。在人才引进时,不仅要考察人才的学历,更要考察人才的能力、技能、经验等。因此,独立学院可以从业界引进部分具有实践经验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职业经理人。在对教师进行培养时,应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在聘用短期教师时,应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过分依赖母体院校教师的状况。在制定激励机制尤其是薪酬激励机制时,应突出考察教师的绩效,即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贡献,而非仅考察学历、职称因素。三是人事部门应改变传统的职称评定办法,在设计职称评定方案时应考虑“双师型”人才的晋升需要,应增加能力、技能的职位系列。
三、方略
从办学定位看,独立学院主要面向区域和发展需要,培养社会和资源紧缺的短线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所有管理方略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制定,但目前情况是,多数独立学院的管理方略与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完全匹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与方的有效合作机制并未形成。据有关,独立学院投资方多为企业单位,投资方有着深厚的实践积累,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宝贵的资源。但大多数独立学院并没有与投资方进行深度的合作,而投资方也往往只关心他们投资所得到的回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其次,独立学院的领导体制不匹配。按照有关文件的精神,独立学院应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可现实情况是,独立学院院长的任命权力主要在举办方,董事会仅有名义上的作用,而院长及其他领导成员主要从举办方院校的二级学院同级人员转任而来,这些独立学院的领导者一般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经验。
再次,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不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独立学院仍没有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采用照搬母体模式或局部改良模式。而且,尽管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多数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包括了不少实践学时,但真正执行的往往不多。因此,此教学管理制度必定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上述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的管理制度与实践是制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方略瓶颈,破解此瓶颈的思路主要为:一是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对合作方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真正形成独立学院与合作方双赢的局面。二是对独立学院的院长职位进行科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多渠道选拔职能匹配的熟谙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家型领导担任院长职务,并合理配备班子成员,班子成员要注重吸纳有高级技术职称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三是管理层应根据本院实际进行科学定位,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理愿景,制订并执行培养方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意紧扣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四是举办方院校应给独立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允许并鼓励独立学院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建立重点培养学生能力及技能的课程体系、增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具有前沿性的专业选修课程或选修课、加大实践课学时的比重、多安排次数、建立各类实验
基地等,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达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支持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方的环境支持(这里的环境主要指软环境),包括学校、学生及家长、社会等方面。但目前情况是,无论是
校园环境、学生及家长对象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等方面,并没有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学校环境。不少独立学院往往缺乏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如一味地鼓励学生
考研究生、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等,而对学生应用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与专业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却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象环境。不少学生及家长存在对自身的定位较模糊、职业规划不清晰等情况,他们一般不知晓或不认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且经常把自己与母体院校的学生进行比较,并把他们作为追赶的目标。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陡然增大,没有扬长避短。
社会环境。目前,社会上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比如,某些地方的
、教师招聘启事中明确表示不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这些无疑会影响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上述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和谐的环境因素是制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支持瓶颈,破解此瓶颈的思路主要为:一是学校应从物质与精神层面上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着力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生多参与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二是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并使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力,家长则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三是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反对就业歧视,促使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坚持能职匹配原则,以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