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地方高校必须有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观,并通过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形成自身的人才质量特色。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观念保障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条件性保障,涉及层面的人才质量观、教师层面的现代知识观和教学观、教学督导层面的角色定位观和诊断观。因此,学校层面应当健全基于校本的质量标准研究机制,构建质量,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优化教学督导队伍。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思想保障 学科知识学改造 教学督导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兴起的一种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以“自律”换取“自主和自由”,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以消解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批评。在我国,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关注和研究则始于2000年之后,特别是高校评估以来,基于传统的一维单向的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监控”所导致的教学质量隐性滑坡而提出的,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化。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本质
教学质量保障,广义上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学校内外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学校内部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包括学校层面的办学定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办学条件和绩效等;专业层面的人才规格和社会定位;课堂层面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质;学生层面的基础与动力等。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有学者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七大特点。第一,它承认和尊重多元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认为高等学校应基于自己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实施质量管理。第二,它坚持协商交流,强调形成质量共识,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体现现代评价思想。第三,从以往更多关注质量结果到更加重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措施转到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第四,从坚持高校自我价值导向到关注利益关系人的发展。第五,从过分推崇“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到对外部进行质量承诺。第六,它全面引进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第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重视已有管理制度的优化组合,明确质量责任。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因此,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在众多的条件性保障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是教学质量观的保障,即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没有科学的教学质量功能和思想体系,教学质量保障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保障,会造成教师的压抑、愤怒,产生隐性抵制。
二、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及其以下政府部门主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据浙江师范大学学者刘尧,截至2005年底,在全国2089所普通高校中,有1978所为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一般而言,部、委属大学往往以精英化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定位,而对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是其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因此,围绕应用能力培养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与之相应,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管理层面,要树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观
相对于部、委属大学而言,地方院校一般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隶属于地方管辖,地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二是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经费、学术大师;三是培养的人才直接进入社会生产一线,接受功利性、实效性很强的;四是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这些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定位、有自己的人才需求市场和“客户”、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如果一味向综合大学学习、模仿和复制,永远处于末流。基于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面向区域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学校管理层面应当围绕应用、服务和就业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质量标准,依次来评价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向综合大学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