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涵(2)

2017-08-28 01:02
导读:2.3 化学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态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责任感” 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直很注重辩证唯物
 

2.3 化学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态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责任感”

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直很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培养。如1985年《关于印发调整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外语4科教学要求意见的通知》“为了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而献身的精神”;1986年、1988年、1990年的教学大纲也都提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到1992年和1996年的化学大纲中都提到了具体的做法,如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提到“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建国以来在化学、化工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的占有率比较低,经济建设的难度大等国情,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愤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结合物质的组成、分类、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可以结合化学史上科学家工作成败得失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教育。可以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等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决心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高尚情操的教育。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本地区有关的科技和生产成就以及现状和发展远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从社会角度考虑,考虑人对国家、对家乡、对集体的一些情感,很少考虑到“人”作为一个个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这种社会本位的化学教育观,是指在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从整个社会需要来考虑的。它与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确立以社会为本位,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个性培养的传统分不开。诚然,教育不能不顾及社会需要,但完全着眼于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对个人生活有用的化学知识、就业的考虑等),就不免失之偏颇,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对化学产生应有的兴趣,并最终无助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正确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应当体现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

表3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我国课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2.4 化学课程目标注重“科学的好奇心、学习兴趣、科学精神、爱社会、爱自然、爱护环境等”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教学目的中提到“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劳、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情感态度被特别提出,并在此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作为化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1年的“新课标”,在2000年的基础上又特别突出了价值观,并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上,不再把它们作为次要的附属成分,而是作为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在“新课标”里,它们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这些都说明,本次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完全转向了“人”本身,它们作为一个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人所不能或缺的因素而存在。

3、结论

从化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新中国建国前颁布的一些化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也曾提过情感领域目标,但在内容和提法上都过于片面且功利性很强;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过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略情感领域目标的培养;在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我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更多的是关注社会,而不是考虑学生个人本身,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人的培养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完成人的培养,必须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理解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试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