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构建小学阅读教学新模式须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网络环境建设的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改革的研究和试验,我们构建了“以充分阅读求主动发展”的小学阅读教学新模式,它由育人环境、教学主张、功能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五个部分有机组成。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小学阅读教学;教学规律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new model of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should reflec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and necessities of the building of network surroundings. Through studies and experiments of reading teaching reform, a new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 is called“Promoting active development through efficient-reading.” This new teaching model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1) teaching circumstance; 2) teaching propositions; 3) function goals; 4) teaching structure; 5) teaching procedure.
Key words: network surroundings ; teaching model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teaching law
为了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北师大深圳南山附属学校自2001年9月起承担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这一国家课题的研究任务,为期四年。我们先后举行了一百多节研究课,查阅和分析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反复研究了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以充分阅读求主动发展”的阅读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新模式是由特定的育人环境、教学主张、功能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五个部分有机构成的。
一、育人环境
首先,我们着手优化阅读教学的人文环境,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要求的“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为创设这种人文环境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的措施,如创设情境、由已知引入、由故事引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等等。2.以充分的时间、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纵情阅读;教师相机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体验和探究。3.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供条件。
其次,着手创设阅读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环境。《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目前,北师大南山附小已建立校园网;全校有3个公用的网络教室;2001年在一年级设立了4个网络教学实验班(现已进入三年级),实验班学生在与Internet相联的网络教室中上课,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终端机可随时上网,部分学生在家里也能上网;各教师办公室和其他36个教室都有电脑;语文组还购买和自制了一批多媒体课件。一个由人文环境与网络环境有机构成的新教育环境正在这里日趋形成。这种新教育环境既要为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阅读中的感悟、体验、积累和运用提供充分的条件,又要为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形成良好的氛围,还要为师生获取更多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内外及校内外学习开辟道路。显然,这种新教育环境是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新模式”不同于“旧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教学主张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有人称之为“模式的主题”,也有人称之为“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称之为“教学主张”似乎更确切一些。本教学模式的教学主张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本,用问题引路,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人物情感的体验、重要词句的理解以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施大阅读策略;这一切,是要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
这一教学主张有四个要点。
第一,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1]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这集中体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它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取代了传统阅读教学以知识为本的价值取向。按照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来衡量一节或一单元阅读教学的价值时,其根本尺度在于衡量学生主动提高语文素养的程度,而不是只看学生学了多少语文知识。学生当然需要学习一些语文知识,但语文知识只是语文素养的一种要素,其作用只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同时发挥学生、教师、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但这些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故它们所起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语言的积累、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提升、思维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知识的习得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均需通过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感悟、体验、运用和内化,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课本的基本作用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指导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彻底改变学生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被动应付的学习方式,必须实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及要求得当的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第三,以读为本,用问题引路。这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以读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来学习语文,由此确定了阅读教学的航道。“用问题引路”即让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问题,然后带着关键性问题,并为解决关键问题而读,这是读的根本方法。“航道”与“航法”相结合,就构成了新型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
第四,实施开放的大阅读策略。其基本内容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采取“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策略。
首先,在精读课和略读课的阅读感悟过程中酌情引导学生“超文本”。例如,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超文本”,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和不确定性而展开想象,进行信息加工和创造。又如,在探索性阅读中鼓励学生“超文本”,即让学生在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或探讨师生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时,运用自己在课外读物或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寻求答案。再如,在阅读的发展处启发学生“超文本”。当一些“言有尽而意未尽”的课文以人物提出的疑问而结束故事,或以人物的独特神态而结束全文,或以一个引人的活动场面而停笔的时候,我们就启发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继续思考,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活动。
其次,在1—6年级开展系列化的课外阅读活动,并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为“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主张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现代课程论。主要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理论,以及据此而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等重要文献。其二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学生主体的阅读活动是由学生的有关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有机组成的。其外部活动包括读、听、说、写以及交往、社会实践等活动。其内部活动包括认知和情意等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外部活动与内部心理活动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逐步发展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得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找根据。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的思想以及建构主义对学生、教师、教材、媒体的看法为我们确立新的教学主张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不过,建构主义只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另外,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的作用重视不够。鉴于此,我们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生情感发展的理论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其三是现代阅读教学理论,包括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一批有影响的语文教研工作者的论述。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提出教学主张的理论依据。我们以现代课程论为导向,以现代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将三种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功能目标
功能目标是教学模式的倡导者或设计者期望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预想的效果。不同学派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主张各不相同,因而它们的功能目标大相径庭。
我们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是:学生能深入感悟所学课文,篇篇熟读成诵;努力扩大阅读量,六年中至少阅读145万字的课外读物;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显著增强。
四、教学的基本结构
要实现本模式的教学主张和功能目标,须研究和确定本模式所要求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有多种层次,我们以简化的方法确定教学的基本结构,又叫深层教学结构。
从理论上讲,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教学活动内部固有的若干基本要素按照一定育人目标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组合方式。不同教学模式的倡导者或设计者会有不同的教学主张和功能目标。
在设计阅读教学新模式的教学结构时,我们吸取了建构主义对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教师、教材、媒体诸要素的许多正确见解,[2]舍弃了它的个别偏颇之见(如重认知、轻情意等)。我们设计的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有机构成。其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是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和服务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以及学生人格的控制者;教材主要由语文教科书和网上信息及多种课外读物所组成,所提供的具有育人价值的丰富信息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而设计的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激活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探究学习的认知与激情工具。显然,上述四要素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教材提供的育人信息、教师进行的正确指导和媒体发挥的助知、激情作用而相互结合的。由此组成的教学结构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结构具有质的区别。
五、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学习活动的基本步骤,又称教学环节,不同课型的教学程序有一定区别。各教学步骤是构成一定教学程序的基本要素,它们是按照一定的“序”向前推进的。教学步骤的有序性体现了教学程序的结构性。教学程序的结构是教学活动的表层结构。它与深层教学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者有机结合就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
(一)设计阅读教学程序的基本原则
各课型①的教学程序应包含哪些基本步骤?各教学步骤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要正确解决这些问题,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确定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首先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的规律存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四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最重要是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媒体的关系,其中的重点则是学生与教材(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学生与教材(教学内容)的关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信息载体。学生要借助教材来认识世界和发展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工具;然而教材又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种结晶,它所体现的人类认知水平和情感深度总是高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情感深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又是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我们发现了学生与教材之间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及情感深度同课文所表现的认知水平及情感深度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学生需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也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的助知、激情作用,然而最要紧的是学生能动地处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面临的两种复杂活动之间的关系,即以读为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复杂心理活动的关系。实际情形是,学生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不是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文章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文章输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从文章中发现问题,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也会针对文章留下的空白处和不确定性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再创造活动,从而获得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学生还会通过说和写的实践把自己对文章中感受最深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试验表明,能动的阅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阅读课文,能动地把语言实践活动与自己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获得对课文的感知、感悟、体悟以及运用所学语言的过程。所谓感知,是了解课文的大意,形成感性认识。感悟是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及重要词句的语意的感受和领悟。体悟是对课文的深层意蕴获得深刻体验和领悟。运用语言是指学生以独白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形式将自己在一篇课文中体会最深的词句和意蕴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亦即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3]的过程。由此可知,在教师的指导和媒体的辅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活动与心理活动的交互作用,把对课文的感知、感悟、体悟和运用等活动结合起来,取得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效果,这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以及各步骤之间的关系。
第二,体现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
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课堂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它具有几种不同的类型,简称课型。
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的区别而划分的。课的结构是指一个课题(如一篇课文)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需要,可将新的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型。其教学任务通常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要用2—3课时来完成。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精读课的性质任务,精读课的教学程序大体包含三个或四个步骤,即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有些浅显的精读课文也可将上述二、三步合为一步。
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一篇略读课文只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略读课的性质任务,略读课的教学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略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
学习指导课是我们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我们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又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这两种新课型的教学步骤均应依据其课型的性质任务及阅读教学规律来确定。
第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求发展。
各课型的基本教学步骤确定以后,紧接着就得确定每一教学步骤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则是要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主动发展为主旨,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求发展,要使各教学步骤构成一条环环推进、步步提高的促发展之路。为此,每一教学步骤都要确定一步高过一步的“发展性要求”,都要提出一步比一步更难的“发展性问题”。要使各教学步骤的推进能显示学生们逐步提高的进程。一方面,学生的读和悟能环环推进、步步提高,决不原地踏步;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水平能随着读和悟的步步推进而从外化跃进到内化,再从内化发展到外化。
(二)精读课的教学步骤
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课文可分四步进行教学,即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教学浅显课文时,不必安排“研读品读,深层体悟”这一步,可将其精神酌情贯彻在第二步之中。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