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近代以来,受工业化文明影响的大学教学,所导致的明显效果就是在相当的程度上将人对人的培养,转变为用生产产品的方式去“生产人”。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确实提高了教育效率,满足了工业生产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弊病。这些弊病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过程强化教师的地位,而教学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以及教师本身所学专业的单一性,又使多数教师难以把握整体教学目标和方案,难以了解各门课程的关系和所承担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故此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相分离,很难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形成逻辑完整的认知。第二,在严格纪律下的集体教学中,教师难以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与个性差异,从而使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第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本身、学生的活动、教室以外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易于被忽视;教学过程中缺乏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机会,缺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环境。第四,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以应付考试、升学和避免惩罚来获得教学效果;同时教学与管理机构的庞大,教学与管理职能的分工、课程教学的分工、各种管理职能的分工,又很难追查教学质量下降的责任人。第五,这种教学还助长了“学历主义”的流行,学历比其他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学历主义”将学校变成了一个确定等级的“筛选”机构,它所引发的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导致了对学生身心的压抑和摧残,违背了教育的本来宗旨,牺牲了真正的教育。
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与此相悖,“生产线”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又阻碍着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阻碍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学生普遍不满,怨声鼎沸,甚至以怠课、逃学的方式表示抗议。在这种社会和教育背景下,欧美各国政府在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在数量上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在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大力进行改革。对此,吴式颖先生和他的同事在《外国教育思想通史》一书中,将20世纪后期欧美各国的教学改革归纳为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在教学改革中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在教学中注意吸收人本主义的思想要素。具体表现在:首先,注意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视教学为双边过程。在教学改革中论证了教师传递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相结合、相统一的必要性,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角度出发,加大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力度,既讲究改进教师的教法,又注意指导学生改进学法。其次,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性。无论是布鲁纳(J.S.Bruner美国)的发现教学法,布鲁姆(B.S.Bloom美国)的“掌握学习教学法”,还是瓦根舍因(M.Wagenschein德国)的“范例教学法”等教学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能力、意志和习惯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求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启发和探索精神,并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再次,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和利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例如,洛扎诺夫(G.Lozanov保加利亚)的“暗示教学法”,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精神压力的轻松愉快气氛中学习,强调情绪的最大限度地放松。这种方法充分利用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不使学生感到任何紧张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