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课程新课标下健身功能的正反馈(1)(2)
2017-08-31 03:05
导读:(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与接受体育教育。广义些说,由于每个人涉足体育锻炼早晚不同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与接受体育教育。广义些说,由于每个人涉足体育锻炼早晚不同,只要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人口皆可称为终身体育者它既是长期接受体育教育的体现,也是经过体育实践体验体育活动情感,掌握、检验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和增强体质的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正确确立体育课程的内容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为重要的课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通过课题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最喜欢的项目为球类,占62.%;喜欢游戏的人占57.3%。
这正说明球类项目符合学生学习欲望和心理需求,而传统枯燥的技术教学,以及身体技术训练难以达到这种愉悦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心理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激发学生运动情操。教学中把基本技能学习、技术类教学包括游戏活动紧密结合,运用情境教学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明确新课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养成学生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宣传教育与思想动员、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传授有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技术技能、加强组织管理、建立计划考核制度、运用竞赛评比方法等等,笔者认为养成教育重在实践,也就是紧紧围绕养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这个中心进行体育教育活动,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上好体育课并重视养成教育,而且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甚至在家庭与假日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推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编自练且逐渐完善、比较科学、实用而能持之以恒的一套健身方案,使学生逐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如:选择一二项能长期坚持锻炼、效果又比较好的项目练习,再搭配一些全面影响身体的练习,经过较长时间摸索,掌握了每次、每日与每周锻炼的合理运动负荷,以及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体育锻炼者必须做到经常性、自然性、适应性、科学性和目的性这“五性”。代写
英语论文 我国的9年义务教育中,青少年与儿童在校接受9年以上的正规学校体育教育,按理来说是有可能养成比较稳固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另外,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巩固起保证作用,对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会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通过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科学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男生I00米、女生800米有长足进步,已达到相应年龄16~17岁全国青少年耐力素质标准247.27~240,89秒的水平。尤其是原身体基础较差的女生,经过认真积极锻炼,成绩进步明显,由287.79秒提高到242.08秒,可获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一年级女生评分标准)800米跑16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的提高,必然导致学生心肺功能性的变化和增强,提高了体质健康水平,与此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文
化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苇子.身体好,才能学习好[N].中国教育报,2001一11一10.
[2]刘正正.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山西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5~26.
[3]何久武.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的外因透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7—28.
[4]李小伟学生体质让人欢喜让人忧[N],中国教育报,2001—11~1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