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报告解读(1)
2017-09-02 06:5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日本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报告解读(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2001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交
摘 要:2001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交了《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方向》的审议报告。该报告就教养教育的必要性、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养,以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紧密配合有效实施教养教育的具体方法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该报告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印证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报告中主张的以美国基础教养学科为基础的日本式教养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本;教养教育;审议报告;解读
长期以来,在日本“教养”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
哲学认识,它与知识一样是陶冶人的品格,使其成为有修养的人的必需的训练内容和过程。然而,随着以哲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的瓦解,学科划分的不断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受信息化社会注重片面信息的时代特征和效率优先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教养的共识,甚至轻视教养。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动摇的社会现状,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对21世纪日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养,以及如何使每个人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教养展开反复论证,并于2001年11月1日向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交了题为《新时代教养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审议报告,作为对未成年人、青年和成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阐述了重视教养教育的社会背景,总结了21世纪日本所需要的国民教养,提出了为提高全民素养和实现丰富人生,各年段所要解决的教养课题以及提高教养的途径。
一、21世纪的日本为什么需要教养
日本战后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捷,但与繁荣的物质生活相比,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作为个体的人或者整个社会还远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丰富,还有很多缺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趋富足,社会价值观也变得日益多元。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但社会的联系感、整体感却日渐不足。
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日本社会逐渐丢失了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由于社会结构不断向少子化、高龄化、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和
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家庭、社区、企业的生存以及与个人的关系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使人们可以瞬间获取全球信息,但也减少了人们直接体验的机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数不清的恩泽,却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生命伦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在如此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人们对新道德观、未来社会形态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缺乏明确认识,因而很难建立起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人们越来越轻视刻苦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主学习欲望越来越低。
在这种形势下,审议报告指出,人们在社会转型期需要认清形势和自身处境,确立人生目标,为实现理想而拼搏奋斗。这种朝着人生目标奋斗的能力,是21世纪人们必备的教养。不仅个人需要教养,社会和国家同样需要教养。教养不仅对于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幸福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发展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每一个人为获取更多的教养而努力,使其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双重承认,同时不断提高自己,自觉承担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与义务,参与建设有魅力的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使日本社会成为备受关注的“有品位的社会”。
二、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养
教养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积累经验、获得系统知识与智慧过程中所掌握的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的总和。它在反映各个历史阶段浓厚的文化背景的同时,通过不断积淀而传于后世。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必须修得的教养课题。这些课题是在个人积累各种社会经验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基础上一一实现的,因此每个课题都内化了作为个人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于教养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方面,而要将它作为一个包括社会规范、伦理、感性、审美意识、主观能动性、平衡感、体力与精力等的总体概念来把握。
根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新时代教养的内涵,意指具有在社会关系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能力、严格自律的能力、自己创造社会秩序的能力。作为有主体性的人,应当具有为明确的生存目的而努力奋斗的能力;作为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应当具有关注全社会的幸福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能力,以及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切实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对于生活在21世纪、需要应对激烈社会变化的日本人来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不仅需要深入理解经年累月积淀起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还需要掌握、理解异文化的资质和态度,以及使用外语交流沟通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具有理解自然与万物存在的法则和理性处理与环境关系的能力,还需要对围绕科技产生的伦理问题、环境问题等具有正确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有一些普遍性的教养,阅读、写作、思考依然是获取教养的主要途径,其基础则是国语交流的能力。日语不仅是日本社会日常生活的必备语言,而且与日本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以及作为日本人身份的确立、丰富的情感涵养有着直接关系。国语能力的培养,必须作为所有知识活动的基础和初等教育的支柱得到足够重视。对日本人来说,从礼仪、行为准则等传统模式入手,作为身体感觉而牢牢掌握的“休养型教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成为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规范,以及形成教养基础的日本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有综合地把握这些要素,才能将新时代教养的全貌总括为一种能力,一种身处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纵观全球的宏观视野、基于历史观点和多元文化视点观察、分析事物以及应对未知事态和新情况的扎实功底和能力。作为修得教养的结果,人们将获得以品位、品格等语言进行表述的德行。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种资质和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必须修行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规定。然而,在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自主选择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并且终生努力,自觉培养和掌握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互调和的共生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将是必要的。
三、教养的培育
教养的培育,是每个人终身的课题,因此要求人们不分年龄、职业为获取教养而不断努力。在讨论教养教育的时候,不仅限于高等教育,还包括初等、中等教育在内的所有学校活动,以及从婴幼儿开始的家庭教育、社区活动、各种社会体验和学习。具体方法可以是接触自然,学习自然的法理;也可以从凝聚了人类伟大遗产的古典名著中学习,接触各地的历史遗迹,现场吸取教训;还可以通过勤劳工作体味劳动的快乐,或通过欣赏艺术陶冶美的意识和情操,亦或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心、培养公平竞争的精神。这一切都是人们终身培育个人教养的重要途径。
在思考教养教育的时候,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教养教育培养对学习、生存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热情。当我们考虑什么是教养教育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提高人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如何才能树立全社会尊重努力掌握工作技能、成就事业的良好风气。其二,教养教育是个人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培养统合能力而必须努力的目标。21世纪是一个“知识社会”,人们要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掌握和整合。因此,教养教育必须将培养理性的知识技能作为一贯的重要课题。其三,异文化的接触对于教养的涵育具有重要意义。“异文化”,并不单指异国文化,而是泛指一切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包括所有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国籍、语言、宗教的人所持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和习俗等。通过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在思考自身定位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社会和文化,学会尊重差异,掌握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是教养的重要支柱。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用以上观点验证迄今为止的教育改革成果,研究出实现新时代教养教育的方针、策略。该审议报告将人的一生分为从幼儿期至
12、13岁的“儿童、少年期”、从14、15岁到步入社会的“青年期”和成为社会人的“成人期”三个阶段,并确定了每一阶段的教养教育目标、主要课题及具体方法。
(一)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
从幼儿期到12、13岁期间,要通过所有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为每个孩子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主动学习、积极自律、健康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1.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课题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以及社区地缘关系逐渐淡化,家庭的教育能力和社区本来具有的教育力量变得日益低下,原本在与家人、他人日常接触中自然产生的孩子们的社会性、规范意识越来越少,这导致了学校内班级崩溃、“凌弱”等问题产生。但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采取的各种支援家庭教育、充实社区青少年教育的措施,到现在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推进以提高家庭和社区教育能力为目的的行动:在家庭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们传授传统游戏、成语、民间故事,通过让孩子和家长一同参加社区活动、体验家庭活动,向孩子们传达日本传统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形态”,让孩子们掌握礼仪、善恶标准、基本的社会公德;同时,培养孩子们感受美的心性、敬畏自然的观念、丰富多彩的情感以及对宗教的正确理解。
日本战后的学校教育在民主化理念下,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国民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以“学习指导要领”为依据实施的中小学课程使日本儿童的学习能力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然而,由于日本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记忆,不太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同时,由于过分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忽视了关注每个人丰富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因此,现在的日本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思考。基于这种反思,1999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以此为视点奠定终身教养基础: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充实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勇于挑战的愿望与积极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一员的规范意识,以及丰富的人类情感。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