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笔者就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指导思想,提出了三点举措建议:(一)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二)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三)提高师生的行为规范化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以人为本 民主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 行为规范化
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的主要执政目标。高等学校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教事业更好地发展,成了校园内人们热议的话题。笔者不揣冒昧,对此提出一些个人拙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教师同仁。笔者以为,更好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从以下三方面切入。
一、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尊重人,尊重人的民主权利。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实行民主管理。”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民主管理,是指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有对学校管理的自由发表意见并进行监督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权利,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了。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管理体制的民主化。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管理人员既是教育职员,其职业任务和根本性质是服务,即为教学、科研和教师、学生服务。而现在高校体制上多少还残存着过去的行政化色彩,管理人员按行政权利框架定位,延用政府公务员的称谓,把教学管理的运作,变成类似行政机关的运作。因此,要提高民主管理水平,首先要改革管理体制,淡化行政化色彩,增强服务意识。还管理人员是“职员”而非“官员”的本来面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第二,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管理中对所有问题决策的全过程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并在决策执行中接受他们的监督。特别要听取教师的意见,接受教师的监督,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而不仅仅是教职工代表大会这种形式。
第三,学术、教学的民主化。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评定教师职称和教学、科研成果。其成员尤其是负责人,能否充分发扬民主,对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就至关重要了。学术的性质和规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决定了学术机构及负责人绝对不能搞暗箱操作和个人专断,否则“学术权力”就演变成“行政权利”,造成学术公平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是否能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个教学方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个学术民主、教学民主问题。要以师生平等的心态,摆脱老师台上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的刻板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民主的教学运作方式。既可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可以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作探索。这样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对人的人性化关怀上。人性化管理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高校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根本任务。
因此,首先要聚精会神地关注学生的学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发展呈现既相反又相成的两大趋势:一方面是知识的分化,新兴学科、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知识的综合,各专业、各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壁垒被逐步推到。不仅文科、理科内部各分支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文科与理科之间也越来越相互渗透。鉴于此,我们要本着与时俱进和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原则,对现有比较陈旧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教材进行更新和调整。其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而且要提高学生深化专业知识和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使其科学文化素质在“专”和“博”两方面都追随世界潮流,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然,上述任务对教师和教辅、教管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关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
按国际通行的科学健康理念,所谓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家庭健康三个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师生面临种种压力和挑战,其健康状况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改善师生的健康状况已刻不容缓。
首先是生理健康。据媒体报道,我国大学生健康比率在下降,亚健康比率在上升。尤其是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忧虑。据国家有关部门前两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每日平均工作11个小时,相当一部份教师超负荷工作。处于健康状况的仅有10%多一点,7成处于亚健康状态。解决问题之道,除加强体育锻炼之外,一要给师生“减压”“减负”,二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