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唱歌教学价值初探(1)(2)
2017-09-14 04:34
导读:我们在唱歌教学中进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及情感的训练,是为了完整地演唱歌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
我们在唱歌教学中进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及情感的训练,是为了完整地演唱歌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表现过程中,每个人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而自信心是可以培养的。中小学唱歌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通过教学使唱歌这一音乐活动形式成为学生终生的爱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鼓励、肯定式的教育方式,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作为老师不要吝啬表扬,要大胆地夸奖孩子们。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这样讲道:“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足见鼓励对学生自信心的确立有多么重要。
三、把地方民歌作为唱歌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最古老的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它不仅是我国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作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民歌。这笔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是音乐教育取之不尽的财富。在流行歌曲铺天盖地发展的今天,一些电视、广播等娱乐导向的影响,造成了一些中小学生只知道刘德华而不知刘天华,更不要说地方民歌。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更应在小学加强民歌的学习。许多人在发出感慨的同时,更应进行反思,学生大都缺少分辨能力,有很大的盲从性,需要老师正确引导。不是学生不喜欢民歌,而是我们没给他们接触民歌的机会,没给孩子们一个学习民歌的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重视民歌的教学,首先在数量上要保证,使民歌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次在质量上也要有所保证,要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风格的民歌,正确表现其情感,领会民歌的独特魅力。在民歌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通过民歌的描写了解我国各民族、各地域的风土人情,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唱歌教学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不能以它来取代其他教学内容。在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如“学堂乐歌”时期,音乐课只有唱歌这一活动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学校音乐教学中,人们对音乐活动注重得最多的还是唱歌。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读小学时,音乐课都叫做唱歌课,音乐老师也叫唱歌老师,许多年过后才知道唱歌并不是音乐课的全部。就是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时,我们有许多农村中小学,这种以唱歌课替代音乐课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虽然唱歌教学十分重要,但这种以唱歌教学取代所有的音乐教学内容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摆正唱歌教学的位置,既要重视唱歌教学,又不能以它替代音乐教学的其他内容。
参考文献 :
[1]朱莉莉.加强民族音乐教育[J].音乐生活.1990-3.
[2]吴跃跃.实用音乐教学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于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