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国家课程;乡土教材;民族地区
一、“国家课程”与乡土教材、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
国家公立学校教学体系的运行,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公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认同整合的主要手段,国家正是通过编写教材的内容和组织教学来开展本国的“民族构建”,推行以国家为单元的新型“民族认同”。作为国家的成员和未来公民,中国各族学生无疑需要了解全国整体性系统的历史、地理、自然知识。由于教材容量和授课时间的限制,通常国家课程教材中对这方面知识主要介绍的是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中原皇朝的历史,但汉族学生需要了解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地理、自然知识,少数民族学生也需要了解汉族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地理、自然知识。因此,我们的国家课程必须包含与各边疆地区、边疆少数民族相关的基础性知识。从这个角度看,国家教材的内容必须包括一定程度的关于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乡土知识。
各地编写的乡土教材的内容也需要注意避免过于狭隘的“本土性”,应当在地域和族别方面具有更宽的涵盖面。如果只包含本地(本省、本自治区甚至本自治州、自治县)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等,学生们的“乡土知识”将只局限于本地,如果西藏的藏族学生在乡土教材中只了解了西藏,江苏的学生只了解江苏,“乡土教材”设计思路上的这种地理区隔将使学生对家乡地区以外的“乡土知识”知之甚少,这对他们建立有关“整体的中华民族”的“乡土知识”是不利的。
所以,我们在看待“国家课程”与乡土教材、地方性知识之间关系时,应把两者看成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是彼此割裂与分离的关系,不能把这一分野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并以各自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简单地判断哪部分“过度”或哪部分“不足”。地方性知识是国家课程的组成部分,国家课程中也应当包含一定的乡土——地方性知识的内容。各地区的乡土教材可以对局部地区和当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给予更多的介绍,但是其主脉和基本精神必须与国家课程相协调。这是一个“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国家课程必须涵盖“局部”,由于整体容量的限制,有关“局部”部分的脉络可以是粗线条。同时,乡土教材必须彰显出“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乡土教材应当在“中华民族”整体框架下叙述介绍本地区和当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
人们谈论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课程和“乡土课程”时,有时有意或无意地把“国家课程”看作是中国主流群体(汉族)的文化知识体系,而把“乡土课程”看作是各地少数族群的文化知识体系,所以发展“乡土课程”似乎就是要发展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以与“国家课程”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其实,这种理解也是有问题的。首先,什么是“汉族文化”?有人认为少数民族学生改穿“汉装”即标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其实,现在汉族民众穿的服装无论是正式的西装皮鞋还是休闲的夹克体恤衫,都是来自西方国家并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的“国际服装”款式……
现在“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外语等整套知识体系和教学程序虽然是用汉语文在讲授,但内容都是自清末民初废除科举制后从外国学来的,是西方的知识文化体系。由于沿海汉人社会对外开放早一些,对这套知识体系的教学经验多一些。中国传统的算学(如珠算)、地理(如阴阳五行,风水堪舆)、植物学(如《本草纲目》)等并没有系统进入“国家课程”。来自西方国家的这套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包括日本、中国、印度、非洲国家) “国家课程”的核心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是在学习全球化的现代知识体系,而不是在学习“汉人知识体系”。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