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与学科理论建构(1)(2)

2017-09-23 02:02
导读:(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家集中关注的领域,从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教学工作的开展,直到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形成职业


    (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家集中关注的领域,从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教学工作的开展,直到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形成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围绕着教学(包括实践教学)的论述。在这中间,专业设置以及职业分析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之所以只有少数著作谈及此等内容,恐怕还要多少归咎于教育学既有体系的束缚。

    (3)职业学校办学的诸多内容是否有必要进入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视野,这在不同的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仅从上面的调查来看,只有职业教育的师资受到了绝大多数作者的重视,这大约是因为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及普通高等学校的差别在这一方面更容易找到。

    (4)由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向国外求取经验,因而国际比较的内容在职业教育学著作中十分常见,不过就比较研究自身而言,它还应当更多地视作一种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由确定的逻辑起点,研究者可以引申出职业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进而从中演绎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可是国内各种“职业教育学”专著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不大相同的学科体系,以至在研究内容上适当的“求同存异”都变得有些困难,除去时代变迁的因素,根本原因还应在于研究的逻辑起点不能统一。依笔者所见,如果能够以从业素质为逻辑起点,那么包括德育等工作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必然是职业教育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由职业生活的实际要求可以衍生出人才结构、学制体系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而一些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则适宜归入问题研究的范畴。

    三、问题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大学排名

    职业教育研究既包括针对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包括为了建立职业教育学而专门进行的理论探讨。虽然现有的职业教育学专著也时常涉及职业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仿佛理论建构与问题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彼此重合,但实际上这两类研究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分,不可混为一谈。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的任务不同

    问题研究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它是将职业教育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决定了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可以是孤立进行的,可以针对一点,不及其余,可以而且应当就事论事;而学科的理论建构一定要追求研究的系统性,必然是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目无全牛”,它首先“是对命名、涵义、体系、结构、地位、作用等基本概念的爬梳”,借助一系列明确定义的基本概念,构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简言之,两者与其说是在研究对象上互相割裂,不如说是在理解与阐述的方式上有着本质区别。

    举例来说,为了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必须分析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在特定的人才观、教育观的规范下,研究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考虑应当如何把这些指导观念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前后环节。而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可能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紧迫问题,也就是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包括校企合作如何开展、合格的教师从何而来、教材的质量如何保障等等。

    2.研究的主体不同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没有什么“门槛”,参与者可以是来自各方面、拥有各种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任何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学者均可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因而这类研究必然是视野开阔的、各门学科的前提假设兼容的,而不是为某一家研究范式所垄断。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与之相对,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建构的主体只能是一批本领域内的专家,通过各自的积极探索与相互间的激烈争论,逐渐就研究的视角与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特定方向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者与研究范式无所不包也就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

    3.研究的社会影响不同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很多针对着社会热点,经常能够在大众传媒中得到呼应,特别是一些紧密联系宏观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一旦成型(有时即直接形成政策决议),立即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而职业教育学自身的建构与反思却很难在社会公众当中真正形成热点,这类研究即便开展得如火如荼,至多也只是为专门的研究者关注的所谓“理论热点”(或称为“研究热点”),研究的成果通常只反映在学术著作与教育类专业期刊之中,更多的时候它的影响仅限于理论界,限于本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内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繁荣的前提(如果不是必要的前提,至少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职业教育领域问题多多、运转不良,而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成熟与否同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尽管存在这许多的差异,两类研究之间也并非毫无关联。不论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进展到何种程度,最初的研究也必定是从问题开始的经验水平的论述,经过问题研究的材料积累,才有可能从经验水平的概括总结上升到范畴水平的学科体系。一系列范畴的形成往往需要长久而广泛的准备,倘若这个基础没有打好,个别的理论研究者关于学科体系的探讨总归难成气候。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即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学完成了超越经验水平的理论升华,它的学科建构也不能完全脱离问题研究的需求。例如对待职业学校的师资建设,由职业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可以必然地推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如专兼结合、“双师型”),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则会揭示职业教育师资的成长规律,告诉决策者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激励与保障。

    四、什么是有价值的职业教育研究

    既然职业教育研究并非一个单纯的学术框架所能涵盖,而是同时包含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研究的价值也应当有着不尽相同的判断标准。作为研究必然要求有所创新,除此以外,一项有价值的问题研究不仅是要发现那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要的还应在于及时总结经验,以及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流于泛泛的议论或者空发几点感慨,空喊几句口号。尤其是职业教育宏观问题的研究,更要力求走在政策之前,而不只是为既定的政策提供注解。至于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则要形成一定的学术规则,有一套独特的术语,有核心的研究领域、基本的研究范式与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往偏重经验感知与直观推论的叙述必将让位于理论主导和逻辑规范。

    现在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不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而恰恰是研究整体上停留在经验水平,充斥着大量的介绍性内容,在“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指导实践”等说法的掩盖之下,理论建构与问题研究的分野还不那么明显——这正是研究不够深入、学术不够成熟的表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职业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职业教育研究”,所以就显得内容庞杂而缺乏学术规范。还有学者主张建立更多的职业教育学分支学科,以便将各种视角出发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划归“职业教育某学”或“职业教育某某学”的名目之下,但在笔者看来,如此这般的“画地为牢”既不利于职业教育学本身的成长,也多少限制了问题研究的眼界。

    展望今后的职业教育研究,我们渴望看到一派学术争鸣的景象,一片开放且开阔的问题领域,还有一门逻辑严密而不再试图包罗万象的职业教育学。

     注释: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10—14.

    [3]周明星。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问题——兼评职业教育的三种基本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8—11.

    [4]王川。试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5(16):8—12.

    [5]课题组。职教“学”的成长——关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6):16—2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的初步成果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