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
2017-09-25 04:0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探析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是关键。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是关键。多维互动教学体系,以提升教学体系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为前提,讲求通过关联教学因素的互动,推进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和教育培养目标多维性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应以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开放式教育与程式化教育等关联教学因素互动为核心,构建多维互动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互动 教学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人了快速发展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改革开放的专门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有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专业设置不能主动适应近、远期社会需求,缺乏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互动。(2)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要求,缺乏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的互动。(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现行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缺乏开放式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多维互动。
二、多维互动教学体系设计原理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其教学的多维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多维性。它的教育目标是塑造既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又有职业岗位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教学的多维性还体现在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包括教学思路的多角度、教育市场的多空间、办学形式的多层次、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是培养目标多维性实现的保证。
教学的互动是指为了推进教学的多维性,使关联教学因素进行的相互链接、沟通与融合的过程,包括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开放式教育与程式化教育等关联教学因素的相互渗透、关联互动和有机结合。教学互动是对教学多维性的有效支撑。
多维互动教学体系应达到这样的效果,以教学的互动支持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以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推进教育培养目标多维性的实现,进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以提升教学体系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为前提,以实现多维教学为方向,以关联教学因素的互动为支撑的多维互动教学体系。
三、以关联教学因素互动为核心,构建多维互动教学体系
1.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互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近几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虽进程缓慢,但较以前相比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社会一些职业岗位(群)已开始关注高职教育,主要表现在需求单位对毕业生的态度。为了让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由量变到质变,仅借助国家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是远不够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作规则,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和优化专业。
设置和优化专业应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职业岗位(群)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出发,使专业内涵与人才的类型相互适应,把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行。
未来5年内,我国将启动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至少30万制造业紧缺的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增长迅速的社会需求。另外,2004年我国将在80%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毕业生的双证书制度,确保毕业生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素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与时俱进,突破束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准确定位,创出具有职业特征的品牌专业。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互动的联结纽带,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虽为互动但又相对稳定。
2.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互动。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施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从职业分析人手,以社会需求为宗旨,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加大力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要重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加大实践课程比例,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技术课程以“实用”为原则。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根据—定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职业综合能力、关键能力并兼顾中长远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开发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课程体系。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应以满足企业或雇主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为指导思想,强调“职业”又突出“能力”。构建出强能力、高素质和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