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探讨(1)(2)
2017-09-25 06:45
导读:4.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涉及到人文方面的知识,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4.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涉及到人文方面的知识,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体现在学生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
专业素质是指计算机技术及实际操作技能素质。主要包括:
(1)专业开发素质。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高现代化、应用的普遍性、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在不同领域与其他知识中有很多交叉、渗透,起辅助作用,这样就派生出许多不同学科、不同职业的岗位。在培养能力结构时要具有前瞻性,加强各院校计算机方向的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与整合,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专业应用与开发能力,提高学生面向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2)专业管理素质。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从事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常常涉及与计算机有关的(例如办公现代化等)管理工作,因此加强高职学生专业管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3)专业的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短,仅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够,培养学生专业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它将成为学生生存、发展的基础。 (4)创新素质。创新现在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心,计算机技术创新应用必须依靠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来实现。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创新教育工作,对高职学生则着重把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工作和新技术中去。
四、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突出专业特点,针对专业对口行业需求,以职业技能为教学中心。
1.职业理论和技能方面为授课核心。职业理论和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授课核心,在教学中教材及教学内容应偏重与本专业对口职业理论和技术训练。
2.实践性方面。高职的计算机教学应当摆脱严格界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式,不把每门课程设计成独立、封闭的知识范畴。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会操作,懂理论,有创新,通管理”的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模块非常重要。
3.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与第二课堂的配合与补充作用相结合。与传统的普通高校相比,调职教育在强调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更注重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如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缩短与社会的差距。此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际等多方面能力,起到了配合和深化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职业资格化方面。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机制,改革教学和考试结构,适应职业教学的发展。以客观反馈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注重毕业生信息反馈作用,就业率将成为教学内容是否适应社会需
求的一项标准。
5.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更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师资,要有一批精通业务,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实习指导老师;二是要重点抓好实践 (实验)基地建设,不仅要建立好校内实习基地,还要建立多层次、多门类的校外实训基地,更多地创造培养应用能力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多方面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
6.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要结合,做事能力与做人能力协同培养。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职业技能(做事能力),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生存等(做人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做人能力的提高。
五、信息反馈体系
信息反馈目的是要调整高职教学体系定量参数——根据社会调查和地域特点以及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判定调整标准(范围),确定新环境、新形势下的平衡点,调整周期:
1.基础性方向(重点专业)长期5年;
2.示范性专业中期3年;
3.新确立专业短期2~3年。
体系调整应及时得到主管部门和行企业的支持,适应社会需求布局和区域性特点。进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加大改革力度,及时地、周期性地调整教学体系的参数,建立新的平衡点、需求点。根据反馈信息对类型和参数进行调整达到一个适应的平衡点。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中,每学期收集信息,测定系统是否平衡、适应,构建一个预警系统,对整个体系及时测算,提醒在新环境下潜在不平衡因素,是否会影响整个教学改革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体系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在社会需求的大前提下,调整教学体系的参数,以动态形式反馈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玲.强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J].思想教育研究,2000,(3). [2]教育部高教司.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A].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 199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