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1)
2017-09-28 06:5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民族职业教育是现代民族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
摘要:民族职业教育是现代民族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它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联系较为直接,因而有其特有的运行规律。本文分析了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提出新时期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主要意义及其对策。
关键词:民族职业教育;历史线索;意义;对策
民族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导入先进科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职业技术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其发展对当今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乃至民族地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线索
我国古代社会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学徒制和生产实践的方式进行,一直未形成正规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始于清朝末期,当时的清政府提倡实利主义教育,要求各省设置各类实业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公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列入了实施职业教育的实业学堂,这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端。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了《实业学校令》,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的确立。
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教育较为落后,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原因,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落后。如“新疆在清末就设有相当于小学的艺徒学堂、工业学堂、农业学堂,但大多有名无实”。①又如“云南分别于1905年和1907年开办了初等实业教育的蚕桑学堂和中等实业教育的农业学堂,并有一定的发展,但同样存在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匮乏和科类设置不全等问题”。②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族职业教育是在实利主义的指导下开展的,是当时政府为了培养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工农业原料的劳动技术人员而开办的初、中等技术教育,其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未能从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办职业技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 1951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提出了中等技术教育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之后,国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制定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并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民族技术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此背景下,民族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195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166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25.2倍”。③ 1958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盲目性,民族职业学校迅猛增长,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民族教育受到挫伤。以云南省为例,“1958年全省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达519所,1961至 1963年间,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家对民族职业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整顿,1963年云南省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减至53所”。④ “文革”期间,民族职业教育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民族职业中学有的被停办,有的被改为普通中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教育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恢复了招考制度,制定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民族职业教育再次受到重视。许多民族地区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民族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纲要,给民族职业教育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较以往历史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且差距在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民族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来看,仍面临着发展滞后、创新乏力的困难和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新时期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55个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可以说,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许多民族地区农业生产还停留在推广普及一些初级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阶段,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工业方面,现代化的大工业、深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少,而且发展也不平衡,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亟待大规模发展,这些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于大多数较为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职业教育尤其具有重大价值,它能有效地推动民族社会经济振兴和改革”。⑤现阶段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整体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和落后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低效性的缺陷,表现为:一方面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制定若干扶持优惠政策发展民族教育,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仍缺乏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其结果是民族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受到了制约。民族教育由于长期以学校教育为主,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忽视了学生走向职业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民族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少数民族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获取职业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性人才能迅速进入当地生产力系统,从而增强民族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将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当地的经济结构改革
我国民族地区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但人才资源则相对匮乏。现行的民族教育体制在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上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返乡率仍然较低,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从沿海地区到内地,都是优先截留人才,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又使90%以上中小学毕业生不具备就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造成民族地区技术性人才资源的短缺。民族职业教育则可以立足当地需要,服务民族经济,培养急需的职业技术性人才,较大程度地弥补应用性技术人才资源的不足。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改革,职业教育将直接推进农牧科教的结合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使传统农牧业、手工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并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发展其他产业,有助于调整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民族现代化的实现
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职业教育是促进现代化最重要的触媒之一,表现在:
1.职业教育将促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的进程
民族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低是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将从现代化工业需要出发,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促使现代工艺的理念和技术进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2.职业教育可提高少数民族的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系统讲授科技知识,重视实践训练和实证学习,能有效地显示科技的实际功用,培养少数民族崇尚科学、应用科技的态度,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大学排名 3.职业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观念的现代化
观念的现代化是一切变革的思想条件,职业教育针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讲授现代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和态度,使受教育者进入现代化实践,从而形成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促进民族观念的现代化。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