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边缘走向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1)(2)

2017-09-29 01:40
导读:(1)动态的职业观.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业的兴衰导致职业的存亡,而技术结构的变化又直接影响
   (1)动态的职业观.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业的兴衰导致职业的存亡,而技术结构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职业结构的构成,有统计表明,在最近的五年中,美国有7 000多种职业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8 000多种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职业不断涌现,如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工程师等。可见,职业观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职业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名称上、职业种类的增减上,而且表现在职业的内涵上.很多传统职业因技术,科学和文化以及其他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职业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技术更加先进,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更加综合化。为了适应职业的动态变化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长远的眼光,不仅应当了解过去和现在社会职业的状况,还应当看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社会职业变化的高度敏感和适应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变化多端的时代立足和兴旺的根本。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十分关注社会职业的变化,不断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增强发展潜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要求,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适应性.
    (2)整体的职业观。工业社会过分的劳动分工使人的发展出现“异化”,人的一生往往被束缚在一个零件的制造或某道工序的操作上,与此相适应的是;职业教育也极容易使人畸形发展。职业教育的这种局限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台湾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职业训练强调适销对路,某一工作需要什么技术,学校就单一地教会学生该项技术,由于这种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过细、过分职业化、办学效率低的弊端,所以,70年代以来台湾职业教育院校开始改革过分专门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同类或相近职业的共同要求,开设群集职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适应某类职业的能力,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关键能力”实际上包含了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能力,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也就是一个人从事工作以及处理个人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宽口径专业群集课程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多种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局限于某一种职业技术、忽视各种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增强学生对工作和未来生活的整体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整体的职业观,扩大教学与训练的辐射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分析、判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r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人文的职业观.职业至上论和人文教育之争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由来已久,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两者之间的矛盾更是特别突出,长期以来,中外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惟职业论的问题.人们以为,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围绕职业技术组织教学与培训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我们说,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本身并不妥,但如何认识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承担完成职业使命的能力却值得更深入地思考。职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根本上说,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的,本质不在于职业所要求的技术.而在于职业的社会价值.职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技术,但仅仅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从事职业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其他社会生活能力.对于个人而言,职业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职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渠道.还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舞台。现代工商业生产与服务把各种职业有机地统和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强化了各种职业之间的联系,更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单纯着眼于技术的训练.还要从职业的人文性出发,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社会价值判断与审美能力,社会组织与协调能力等。
    2.人本理念
    (1)学生中心观,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都是如此,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的心理不关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重视,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没有发言权,就连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也不倾听学生的意见.有的院校认为,只要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拔到工作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有的认为高职学生素质较低.容易出事,学校关心学生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不出事,为此用各种条条框框把学生管得死死的,诚然.重视学生的就业、让学生在学校不出事都是关心学生,但学生还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有行为能力和责任的人。学生到高职院校受教育的目的决不只是为了职业技能,也不是为了平平安安,高职院校是他们开始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他们只有在这里获得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才能在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在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与时俱进: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尊重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其次,应当高度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组织教学活动,一切工作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第三,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从学校各项制度、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多方面贯彻学生中心思想,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深入人心并融入学校教育环境之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素质教育观.高职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许多人心存疑虑.有的人甚至连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素质教育都不能做正面回答。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天职’就是职业教、育,即使搞素质教育,也应当只是职业教育的补充.这种观点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很有市场,影响十分严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绝不是哪一类教育或哪一层次教育所特有的任务,而是各级各类教育所承担的共同使命。是否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是否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当切实转变观念,把高等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的经费、教师、设施等都难以满足开设各种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没有条件。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开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职业教育之外另搞一套课程,另外安排各种教育活动.当然,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可能要增加相应的教育观,就是用素质教育思想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从学生是一个“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程计划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课外活动的组织、师资的选配、教育设施的提供以及教育环境建设等各方面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3)平民教育观.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迅速走向大众化,但高等教育理念却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大众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超越精英化阶级,高等教育人才不再只是社会公民中的极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不再只是适龄人口中的智力超群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再只是有限的几个行业(如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管理等部门),高校毕业生也不再享有社会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如就业的优先权、铁定的国家干部身份等。这些变化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平民化,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践平民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平民教育是为造就一般公民的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性质已经开始得到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城市和农村一般家庭的子女,就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来看,大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我国高考制度所具有的严格的选拔性,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学习上的“处境不利者”。因而,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来讲,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人文关怀,很多学生学习基础打得不好,学习上困难较多,·学校应当提供相应的补习和辅导教育,教师对他们应当更有耐心、更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的学生个性发展不健全,学校要营造一种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教育环境,感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激活他们的良知;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应当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完成学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3.选择理念
    传统上,我国高校所奉行的教育观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不是学校适应学生。不论学生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都是用一个教育标准,一套教育方案去要求和培养学生。这种固化的教育不知压抑了多少学习的渴望,泯灭了多少学习的热情,窒息了多少创造的活力。在市场体制下,高校应当树立选择理念,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以学生的差异性为基础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用弹性教育取代固化的教育。
对我国高职院校而言.弹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实践这一教育思想,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改革固化的、模式化的教育.实施弹性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大都按一个专业一份教学计划组织教育活动,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学基本相同;学生对课程、专业,教师、学习方式等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入学,同时毕业.改革这种教育模式,就是要建立灵活的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甚至注册后停学保留学籍;重组课程和课程结构。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不断扩大学生选择的范围;对于希望转学、转专业的学生,学校提供充分的便利.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对于多位教师任教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等等.其次,制定教育规范,用以取代过于刚性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简单化、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统一性要求,忽视并限制差异性和多样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没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难以推行的.实施弹性教育.必须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要求,对学籍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学务管理制度、学业成绩考核制度。教学信息管理制度等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增加制度的灵活性、服务性和适应性。第三,完善学生服务体系.确保学生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好学生服务是保证弹性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是一种施.予教育.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少有自主选择的锻炼:因此.实施弹性教学.必须做好学生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周到、全面、系统的帮助。这种服务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强迫压制,而是在保障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愿望.向学生提供咨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难,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学生服务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同时,还应当大量地安排教师负责和参与对学生的指导与关怀,把教育教学和学生服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优良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  欧少亨.教育政策法规文件汇编[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2]  彭银祥.略论广东省中心城市高等学校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  罗曼非.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惠州大学学报(社哲版),2000,(1).
[4]  周应佳.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对几个问题的思考[Z].在“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报告,20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的理性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