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观(1)
2017-09-29 01:2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观(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导
摘要: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促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部门与办学机构相互扶持、均衡发展,使职业教育向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终身教育方向迈进。
关键词:小康社会;全面小康;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战略性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相当庞大,但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现象。同时,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引发全国各地的“普高热”,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些冲击。一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分散办学,重复设置专业,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衔接,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办学效益不理想。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计划招生数与学生实际报到数之间相差很大,经济发达地区报到率尚能达到70%-90%,而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20%左右。职业教育发展所受到的冲击与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存在着很大关系。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获得均衡发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非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表现为地区、城乡和区域内部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各地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层次出现高移现象。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不充分,缺乏非农就业机会,不存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预先设置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而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各职业学校所属系统或部门不同,各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形成了一批薄弱学校。
(二)教育类型之间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时,都谈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甚至直接理解为两者学生数的比例关系。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仅仅依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关系不足以说明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于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程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职业教育必须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就业需求,就业需求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导向,职业教育需要根据社会职业的层次、种类、专业结构来确立自身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普教与职教比例数的上升或下降,应科学地分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从而确定职业教育的合理规模、形式与专业结构,不要过分强调刚性的普职比例。普通教育保障基本的社会公平,职业教育则增强了个体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机会。总体上看,一是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减少了失业率;二是就业机会在个体之间重新分配,对失业率影响不大。无论哪种可能,职业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职业教育为弱势群体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人群的教育公平和就业竞争也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发达国家在就业增长率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增长率一直是最高的,这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果(就业增长率高的另一方面是第三产业,主要是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学习化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的重要任务。
(三)教育人群之间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一些社会弱势群体身上,特别是进入城市的大批民工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培训,更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盲区。目前,许多城市基础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为进城民工,他们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缺乏。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所应关注的。经济学家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转移的重要条件,首先是二、三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有赖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有能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个条件的创造主要应依托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依赖于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相关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决不能局限于农业方面。
(四)个体自身发展不均衡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或几种职业技能,毕业后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职业。这种认识往往造成职业、技能、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剥离。世界范围内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现象,都促使我们反思:仅靠那些只掌握一门技艺,对文学、历史和艺术知之甚少,趣味庸俗,不讲道德、礼貌和奉献,为求快速致富不择手段的人,是无法实现国家的文明、进步和繁荣富强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我国职业教育在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群体之间接受教育机会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距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等原因。从总体上看,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我国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教育人口,长期存在教育供给的总量性短缺。
其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全日制学校与非全日制培训学校、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缩小差距、消除不均衡,不能仅靠市场的自由调节来实现。要缩小这些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本着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在积极发展中促进和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重视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应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发点。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期望
现代意义上的“小康阶段”是指人均GDP在800- 1000美元之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初步拥有产业体系,外贸水平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阶段”是一种中等发达水平,指人均GDP在 3000-5000美元之间,工业化社会的轮廓初步形成;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贡献将是举足轻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市型行业、重工业和高科技行业并行发展,国民经济充满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每个劳动者大约每2-3年就要进行一次脱产的新知识与技能培训,进入典型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的过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