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这是因为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走势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为避免走弯路,我们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要注意理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还要注意把握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走势。
走势之一:从学校模式走向混合模式。职业教育中的学校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办学模式,它是一种“供应”模式,以“供应”为目的,不问社会需求,呈现出封闭的、不适应变化的时代特点,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或者有基本知识无动手能力,或者有动手能力但缺乏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等等,致使职业教育的“产品”被社会拒绝。这就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混合模式取而代之。职业教育中的混合模式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多元化开放办学,并以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办学为主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是一种“适应”模式,它追求职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动力,把学校纳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主张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求,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思维、判断和理解能力,成为“可培训的人”,而不仅仅是“培训过的人”。混合办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之必然。
走势之二: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现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仅在某一特定领域受过培训的人是不可能适应新工作的”,而且“我们不可能担保有</PGN0015B.TXT/PGN>哪一个领域可以保持不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21世纪的大部分就业机会还有待创造。因而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自我就业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实现与市场行为的结合,使受教育者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总趋势,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势之三: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所谓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知识本位教育(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失败的产物,其重心放在能力上,主要用于职业教育的构建。它试图通过选择高文化知识——科学知识作为课程,培养出具有超凡能力的科学主体。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科学与经济的发展只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发展一旦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意蕴,也即脱离人们的价值目标,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给人的心灵蒙上阴影,人的多方面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也可能将社会推向毁灭。”于是,有的发展理论专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道德。因此,作为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职业教育中的人格本位教育应引起重视。
所谓人格本位,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有文化的、道德的本质属性,主张以德性统驭能力。这种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他们的道德修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学会做人,即做一个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的人,从而达到在社会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而,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将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走势之四:从终结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它把社会当作一个不变的系统,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一种技能,从事某一职业将是一生不变的,它奉行的是“学一阵</PGN0016A.TXT/PGN>子,用一辈子”的一次性学习观。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行业不断被创造,人的一生将面临着多次职业变更,岗位竟争日益激烈,只有终身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殊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人,这种人只有终身学习的人才能做到。这种学习要求破除过去一次性学习的传统:在时间上,不局限在青少年时代,抑或职前的培训,而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空间上,使劳动者学习与工作二者合一,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让学习和生存两个主题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教育思潮,也是职业教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1997,(12):65.
〔2〕周德藩.跨世纪的战略选择〔J〕.江苏教育研究,1995,(4).
〔3〕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教育研究,1999,(3).
〔4〕周明星.中国教育现代化论纲〔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13).
〔5〕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当前职教发展中的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6,(6).
〔6〕(韩)丁范镇.大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A〕.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鲁洁.振兴道德:现时代的召唤〔A〕.新世纪教育展望〔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113.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1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