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德、智关系的演变看学校德育途径的选择(1)

2017-09-29 02:1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从德、智关系的演变看学校德育途径的选择(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古代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同一的,融合的,

摘要:古代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同一的,融合的,随着历史的变革,德育与智育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的产生。德育方式的分化,不但造成了不同德育方式之间的矛盾,而且使之都难以落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行综合德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途径的选择上,可采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多种形式,并使之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完成育人使命。

关键词:德育;智育;综合;途径

Abstract: In ancient time,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were in same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hanged ,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split up into directive moral education and indirective moral education. This change brought about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forms and make any form not fully play its role. The methods to overcome it are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moral education , make the two forms of moral education as an organic whole. To realize it can adopt subject curriculum,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hiden curriculum, make them infiltrate one another and complete the task of fostering together.

Key words : moral education ; intellectual eudcation ; comprehensive ; ways


 

歌德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都不是没有被人思考过的,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拟把学校教学中的德、智关系的演变作为分析问题的突破口,重点考察一下,面对新世纪,学校德育在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究竟要作何种扬弃和选择。

一、教学中德智关系的演变

古代的教学即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求德求善。《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是一个明证。西方情况也类似,不论是培养和谐自由公民的雅典教育,还是训练勇敢忠诚武士的斯巴达教育,或者教人忍耐顺从的宗教教育,其目的都在于培养品质,教人做人。因而在古代,知识的教学或者说智育与德育是融为一体的,不分彼此,更没有对立状况,智育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智育。

到19世纪上半叶,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还是一致的,尚未分家。一方面,当时的课程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这些学科的内容很多与人的道德观念相关,教学中进行德育比较容易,文以载道极为自然;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理性主义教育要求相一致,即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在理性发展的基础上,反对宗教的道德教育,追求理性的道德教育。虽然稍后情况有所变化,但教学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如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形成五种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性格,可以称之为“道德主义”的教学。

19世纪下半叶,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开始分工分家,德育与智育各自的独立性有增无减,彼此的矛盾开始出现,由此形成了德育地位相对下降、智育地位相对上升的局面,尤其是教学的“智育化”、“应试化”,使德育的地位更加动摇不定。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缘由,有如下几点:

1.国民启蒙的需求

理性主义的呼声日渐强烈,要求学校世俗化,追求国民的启蒙。这种呼声催生了理性主义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知识的教学来进行,但当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的时候,教学中的智育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独立,德育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如法国的孔多塞就主张排除教育中的宗教与政治思想成分,在国民中只实施智育,以谋求国民的启蒙。

2.教育职能多样化带来的“智育化”

随着教育职能日益复杂多样化,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品德,教人做人,还要进行职业训练,提供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尤其在科技竞争和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教学常常是出于一种实用的考虑。这样,教学就渐渐趋向“智育化”,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的矛盾渐次加大。

3.升学竞争带来的“应试化”

普及教育以后,由于高等学校的数量有限,升学竞争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当竞争达到白热化时,教学只能成为考试、升学的一种手段,教学完全“应试化”,挤掉了德育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

4.发展自然科学拉大了与德育的距离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蓬勃兴起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成为独立的教学内容。与人文学科相比较,自然科学拉大了与德育的距离,甚至可以与之毫不相关。这样,教学越来越智育化,甚至应试化,而教学中德育的地位则开始动摇甚至丧失。实际上德育又是不可或缺的,任何国家也不愿在学校中放弃这一权利。那么,德育又将如何进行呢?

二、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产生与结合

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诞生,是对德育途径的一次分工,是教学中德智关系调适的产物。应该肯定,这是教学中德智关系走向和谐融洽的一大标志。但是,即便各自优势发挥得再好,也还是不能真正理顺教学中的德智关系。

1.直接道德教育的问题

为加强道德教育,各国相继采用了在学校设置单独的道德课的策略,开辟一条德育的新途径,这便是所谓的直接道德教育。应该说设立了单独的道德课,从课程与时间上保证了德育的实施,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

(1)实施中的困难。许多人并不以为可以设立单独的专门课程来进行德育。因为从内容上讲,道德教育领域宽泛而复杂,不可能清楚地划清其界限,也不大可能确定哪一个科学哪一个不科学,哪一个该讲哪一个不该讲(本世纪20年代我国史学界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其中就有这方面的主题),所以很难人为地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讲授;从方法上说,道德问题需要作价值判断、价值澄清,如果套用讲科学知识那样的方法来讲授,难免不出现宗教式的布道或劝说,从而使道德教育沦为一种灌输;从教师方面来说,一个教师并不比一个普通工人更有资格和能力从事道德教育,我们也常常为道德教育选择适当的教师而伤脑筋;从主客体互动方面看,德育的成功比智育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如何,更多地取决于主客体在心理上的互动结果。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