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教育与经济和生产的一致性原则是一条基本规律,有什么样的社会和生产活动,必然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相配合、相适应。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耦合过程。
众所周知,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会使社会原有的某些岗位大批消失;技术结构的变化,会使相关职业岗位的内涵、技术含量日趋丰富,智力成分不断增长,由此必将导致低技术岗位逐渐消亡,大批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派生增加,而且新增岗位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这一特征充分显示出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大系统,并且在我国加入W丁O后凸显出来,同时严重影响人们就业岗位的变化。作为满足这一岗位动态系统需求而存在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不作出相应的变动。
一、农业高职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现状
职业技术教育恒定的目标和稳固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职业岗位。而社会职业岗位的存在与消亡,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动态变化。那么农业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呢?必须从其行业背景的基础现状分析中寻找答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经济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的重心也将呈现逐步上移趋势,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展现更广阔的需求前景。综合现有资料统计分析,陕西省第一产业将以年均1.0%的速度呈上升趋势<见表1)。由此可以预言,陕西省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更多地采用新技术并解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中,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逐渐增加智力密集型经济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比重。
(一)陕西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经近10年的统计,在陕西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由53%下降为21%,非农业总产值由47%上升到79%。在农村非农产值中,工业产值占比远远高于建筑、运输、服务业,其份额处在64%左右;而建筑、运输、服务业产值的份额仅处在10%-15%之间(详见表2)。资料表明:陕西农村产业结构趋势基本正常,即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农业与非农业的产值比重相差悬殊。
(二)农业行业结构发展变化的现状
据农业行业结构统计分析,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比速过高,经济作物发展相对滞后,牧业发展较平稳,渔业产值比重虽小,但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变化,其发展呈上升趋势(见表3)。
(三)农业技术岗位变化的现状
农业职业技术岗位的变化取决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现状。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单位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因此,岗位变化现状呈现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农村需要农业技术,但缺乏接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需求。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经营为主,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劳动者,他们承担着从种到收全过程中每个生产环节的工作经营,几乎没有岗位分工。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土地规模的狭小导致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岗位分工很难体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业劳动生产在同一岗位时间上的不连续,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本身就存在岗位不足的状况,更不用说让位于专业技术人员。第二种状态是农业企业(包括部分涉农企业)职业岗位分工参差不齐,总体呈现岗位复合与细化的两种趋势。分工与复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与性质。所在岗位中,一线生产人员占比较大,但一线技术人员岗位需求不足。为了解第二种状态,笔者调查了杨凌52家农业企业(部分涉农企业)存在的岗位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生产部门的岗位种类较多,许多岗位出现了既分化又复合的现象。如产品的收获岗位,进一步分化为采收和采后处理;又如产品的分级、包装、贮存, 目前整合为一个岗位。岗位既分化又复合的现象与企业的规模和生产的连续性有关。企业越大,工作的连续性越高,分工越细,反之则复合性越强。
而对目前岗位就业人员分布现状分析,则非生产人员和生产人员所占比重几乎是平分秋色 (详见表5)。生产人员中农业技术人员仅占 7.78%, 而44.11%的生产第一线工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究其原因是目前农业生产中技术含量普通较低,对于一些关键技术,只需要部分甚至极个别掌握该技术的人员承担,而大量的生产人员只需从事一般简单劳动即可。
二、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
从农业职业技术岗位现状的调查表明,农产和企业这两个市场主体,对农业高等技术岗位需求有限,且农业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结构矛盾突出,人才需求分散化特征明显。接纳人才的岗位,集中表现在对科技开发市场和市场营销方面,但对一线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很强烈。目前,一方面由于人才的城市取向造成已培养的大量高职人才不能全部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同时培养的农业技术人员就业又十分困难的矛盾;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尚未培养。造成如此局面,既是由于当前的高职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所致,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关于专业设置、 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比照现实需求,当前农业高职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目标单一,主要体现在过分强调生产一线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技术应用向技术开发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宽延。其一,由于许多农业高职院校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级而来,在办学过程中,没有彻底摆脱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其二,目前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沿用传统的老专业,有的高职院校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设置专业,缺乏对现实需求和行业现状的调研分析,缺乏对新开专业的严格论证。而普通高校创办的农业高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正好相反,造成技术应用型人才不能向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下延。今后农业高职亟须在能力培养上拓宽复合面,在开设综合性专业上下功夫。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