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原则;高瞻远瞩,与世界接轨,实现教育国际化。
关键词:层次定位;课程目标;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课程改革的好坏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课程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闪而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如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在此,拟就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一些看法。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层次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层次的一类教育(职业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因此,高职课程不能因层次过低而导致不达标,当然也不能过高而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课程。
从高职受教育者的状况分析,高职课程应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据分析,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扩大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主题,要为每一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及课程,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多方面,且教育基础是多层次的。事实上,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不同生源的学生的职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及实际工作经验各不相同)、来源广泛、目标多样、需求多元、层次不同的受教育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课程要具有多种层次,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例如,应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职业技术培训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甚至部分启蒙式教育课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如果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仍要遵循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岗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第—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性、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科技,即侧重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建设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 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川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适当侧重实践课程,这也是高职特色所要求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高职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包括三个方面,即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经济生活需要和学科的发展。这也是高职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
1.以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以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一直是课程理论的一种显性观点。对高职课程来说,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特长教育,它已经超越了这一点,也并不意味着课程能够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各式各样的需要。高职课程如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一条可能的实现途径就是吸纳学生进入课程开发,使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生活史、文化背景、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要予以充分的关注,甚至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在主体性高扬的时代,高职课程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后的发展态势仍有待观望。
2.以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随着教育的财富理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教育被看成是一个关涉到国家现代化的宏大问题,是一个能有效增加社会智力资本的庞大产业,直接与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经济指数的增长相关。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在很多国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了一种国家行为。在此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就必然会成为高职课程关注的中心,并开始探索课程现代化之路。第四次全国职教会后,主流政策更加把社会经济生活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维度,甚至职业教育正在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对现实中的科学、技术、经济等具体问题的热切关注与处理,无疑是高职课程生命力之所在。
3.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操作技法一直是高职课程目标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与一定的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它能赋予学生一种实践的力量,使它的行为更加富有理性;同时,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也一直被看成是高职学生素质结构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如何寻求两者的统一,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途径就成为高职课程探究的重要课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日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占到40%左右,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实效。
高等职业教育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可以参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的做法。深职院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