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之比较(1)(2)
2017-10-01 05:45
导读:有人一谈到多样化模式,就把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看成其原型。实际上,国际上流行的多样化这一术语,并没有涵盖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所有特征。例如,
有人一谈到多样化模式,就把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看成其原型。实际上,国际上流行的多样化这一术语,并没有涵盖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所有特征。例如,在许多实行多样化改革的工业化国家,并没有照搬美国的模式,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制度中没有出现研究生教育这一层次;多样化模式的提倡者也许赞成私立高等教育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并不是美国式的,在美国,有特权的大学大多是私立的。欧洲的许多多样化模式的提倡者在头脑中对教育能力与层次差异的设想,比美国现实中的要小很多。显然,多样化的模式并未囊括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所有特征。⑤
在提倡多样化模式的学者中,马丁·特罗和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的观点值得关注。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模式变革的主要动力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比例。如果适龄人口的入学率超过 15%,高等教育系统的特征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就会出现“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共存的局面。如果超过50%,则高等教育必将进一步分层,出现“普及高等教育”。这样,一方面,在学习能力、动机及今后的职业上,新型学生与传统学生不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如果这批新型学生被安置到一些另外划分的部门,则精英部门就能更适当地发挥其传统功能。同时,从政府层面来看,如果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降低或受到限制,市场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的话,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制度更容易形成。
伯顿·克拉克也把高等教育的扩张看成多样化模式形成的一个主要动力。他认为,由于大发展带来的高等教育系统职能的复杂性,可以通过组织结构差异的方式得到适当的解决。他还着重强调,第一,某种结构的组成部分,即大量部门、层次、机构类型和森严的机构等级等要素更可能推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第二,高等教育的多元办学更能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他反对政府过多干涉,提倡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关于二元制模式的争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主张采取二元制模式的国家也不少。英国是首先将“大学”以外的多种高等教育机构统合为被称之为技术学院的新型学校,把它作为大众化的接受机构,即导入“二元制度”。在德国,关于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讨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也从未停止过。虽然一度主张以一体化的总合高等学校为德国高等教育的模式,一度也有人主张以美国为样板建立一种包含众多不同层次高校的多样化模式。但是,截至20世纪80年代,在联邦德国形成的是一种“双类型结构”,即在传统的并增添了不少新校的大学类型之外,又出现了高等专科学校这样一种新的高校类型。⑦这两种高校类型在入学条件、学制、培养方向及学生的资格水平、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比例诸方面都存在差别,两者各有其比较明确的任务范围,也有明显的声望差别。但与其他许多发达国家不同,在联邦德国的两种高校类型内部,一般不太可能超出机构上横向分工的范围而出现纵向的等级差别。
在英国,虽然多科技术学院至少在达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目的和社会工程目标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传统大学深厚的影响、高等教育结构森严的等级、社会公众的“英才教育情结”导致实施职业教育的“新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屡屡产生,又屡屡被同化。新大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逐步转向了传统教学计划,以寻求大学学术地位。20世纪60年代根据《罗宾斯报告》成立的新大学,更多的是力图融入原有的大学体系之中或充其量进行局部的完善,而非对大学加以重新定义。鉴于此,政府于1966年公布了《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计划》白皮书,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自此开始建立。1969~1973年,英国通过合并原有的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组建了3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
大学排名 但是,1991年发表的《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白皮书取消了已经实施20多年、被看作英国高等教育特色之一的高等教育双重制。其主要理由是,多科技术学院等学院在性质、学术水准和办学形式等方面与大学已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声望上却由于名称等原因限制了发展,学生及家长在申请高等教育名额时,把它们作为次于大学的第二选择。另外,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也有所不公。只有取消双重制,使多科技术学院等院校获得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才有利于相互间展开合理竞争。因此,政府建议废除双重制,建立一个单一的高等教育框架。
三、高职发展模式的选择
高职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要注意保持各种类型机构自己的特色。如20世纪70年代,多样化模式变得如此流行,以致一种相应地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多样化结构在许多西方工业化国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并没有大幅度地朝着多样化模式迈进。这种争论中的流行性和其对现实的影响的不一致性,不仅使许多美国专家感到惊奇(因为他们认为在高等教育扩充期间,美国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征很有可能会在其他国家出现),而且也使其他一些国家的专家感到惊奇。
一体化模式虽曾在一些国家风行一时,但这种模式只在少数几个国家得以实施。如果说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为社会低层人士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模式已不那么受人欢迎。有的学者认为,即使现有的一体化模式将继续存在,它也不过是高等教育制度史上的一个脚注而已。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既定目标,目前高等教育已基本步入大众化轨道。那么,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问题是不是就已经解决得很好了呢?笔者不敢认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还很不成熟。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时计划增招的58万高校新生,除10万名拨给成人高校、少量拨给普通高校外,大部分进入相
当于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问题在于高职招生指标的分配,绝大部分委托给全日制普通高校培养,只有少量分给经评审认可的数十所“三改一补”的高职院校。全日制普通高校为了承担这一“临时”任务,匆忙成立附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办学积极性很高并有一定的举办职业教育经验的新高职院校,则苦于生源不足而展开“生源大战”。如此分配方案,作为准备不足而采取的被动的临时措施可以理解,但如果在指导思想上认为全日制普通高校质量信得过,而担心“三改一补”的高职院校质量低,则有悖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从传统精英教育的质量观上看,普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培养“高职”大学生,学术质量有保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看,普通高等学校培养“高职”大学生,则是“扬短避长”,未必比按照职业教育模式建立起来,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独立的高等职业院校,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职业型人才。一般来说,普通高校师资的理论水平高,但动手能力差;学科知识丰富而职业知识贫乏;很难要求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与实习指导者。普通高校尽管有较好的仪器设备,但符合职业技术培训的校内实习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往往不足。加之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既办成人教育学院,又办高职学院,领导力量;师资力量分散,为了不至于过分影响原来的学术水平,只能将较弱的师资分流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转变过来的,以培育学术气氛为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利于学生向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方面发展。这样,很可能把“新高职”当作“老大专”来办,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型”,缺乏特点,没有优势,在人才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相反,不少办学已有成绩的职业技术院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它们办职业技术教育较有经验,有的已有一批专、兼职的“双师型”师资,设备与实习场所(包括校内外)也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全国3000多所中专、800多所职业高中,其中不乏师资力量雄厚、设备与实习场所充足、办学成绩卓著、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经验丰富的重点学校,提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开办高职班,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看,更能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多方面需要的“适销对路”的职业技术人才。
由此可见,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完全依靠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即一体化模式不适合于我国高职的发展。而单靠高等职业院校实施高职教育也不现实,即二元制的模式也不能较好地培养符合规格的职业与技术人才。我们应该走多样化模式的道路,即依靠各种高等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并规定“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要逐步统一规范为‘XX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多样化的高职教育的办学局面;另一方面,已有的高职院校已形成了办学规模,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办学经验和特色。
[注 释]
①⑤⑥Ulrich Teichler(1988).Changing Pattern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the Experience of Three Decades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m Ltd.;39,54,51~53.
②斯波思著,张随刚译.欧洲高等教育制度的现存问题与未来的选择[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0(1).
③⑧徐小洲.当代欧美高教结构改革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132,210.
④吴晓郁.美国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研究[J].教育研究信息,2000,(1—2).
⑦H.Peisert,C.Framhein著,陈洪捷、马清华译.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