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1)(2)
2017-10-01 05:57
导读:3.发展趋势 近年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有:政府继续扩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丰富教育对象的组成,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接受此
3.发展趋势
近年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有:政府继续扩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丰富教育对象的组成,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接受此类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现代学徒制在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日见重要,大有成为中职主渠道之势;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新受到青睐,义务教育后选择学习职业类课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加。
(五)日本
1.社会基本特征
日本政府所采纳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是后福特主义,追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就业率的模式。日本人更多地希望通过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竞争来发展经济。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但是,日本目前的失业率比较高,这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有关。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日本的企业结构有一大特点,即以大型企业为主。
2.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这与企业关于职业培训的一个观念有重要关系,即学校不可能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中形成,学校所能培养的只是“可培训的能力”;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的一些管理措施、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也为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以大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
3.发展趋势
日本的职业高中已向综合高中发展,但职业培训主要仍在企业中。由于失业率近年来增高,员工不再终身受雇于一个企业,终身雇佣制受到挑战,因而其企业内培训可能会进行一些改革。
(六)澳大利亚
1.社会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所追求的是高福利、低收入、高就业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视。
2.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劳动部门的作用逐渐加大,且占主导作用。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TAFE。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因此,澳大利亚所培养的人才也是“专深型”的,强调就业导向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尤其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发达,采用职业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3.发展趋势
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培训机会大大增加,接受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过去7年中,在财政和基本培训项目(infrastructure initiative)的支持下,加入培训合同的青年和成人的数量大大增加。2000年,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徒 (apprentice)和学员(trainee)人数为27.5万人,这一数字对人口不多的澳大利亚来说是比较庞大的。此外,强化“客户为中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世界级”的知识工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打“高职”牌,向外开拓“远程校园”,在内建设“国际化校园”。
尽管上述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变化多样,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的,即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主要是由政府负责,还是由行业、企业负责;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是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还是企业本位的职业培训;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是专深型还是普通型。从这三个维度,可以分别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定位,其结果见表1。
三、对我国的启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国是属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仍然贫穷的国家。尽管我国的福利制度逐渐完善,但福利水平仍然很低。在工资方面,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不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的失业率正在增高。在产业结构方面,尽管我国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除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也不够大。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的。在形式上学校职业教育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所培养的人才基本属于普通型,技能专深程度不够,与工作的关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特征不相适应。
尽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遇到了一些
挫折,但是低福利、高失业率的社会特征决定了“工作”仍然是我国劳动者获取收入、求得生存的主要手段。并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要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劳动者就必须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拥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关键是必须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构想
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专深型”的,而不是目前的“普通型”。综合高中、学科本位的高职不适合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
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职业流动率高的特点,决定我国的行业、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不太可能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体作用。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积极扩大劳动部门的作用,促进各类培训的大量发展,并借鉴英国经验,将教育与培训整合起来,采用证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整合。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企业本位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这一事实,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仍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但是,这种职教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强调“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但是,我国企业由于文化传统、政策体制上的原因,对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普遍兴趣不大。因此,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努力打破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的界限,打破工作与学习的界限,由多元的实施体系转向一体化的实施体系。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职业分类、贯通的课程体系、弹性的学制来建构一个服务于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应成为我国新世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疆土辽阔,地区差异大,全国实行统一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二元经济”特征以及“东西部”明显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职教体系。因此,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而不仅仅局限于结论本身。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门).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1).
[2]石伟平.战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3]陈永明.日本职教发展的特点与改革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gR.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6]Ahier,J.& Esland,G.(eds.)(1999)Education,Training and the Future Of Work.London:Rout-ledge.
[7]Bailey,T.(1995)Learning to Work:Employer Involvement in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ion.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