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针对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缺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出发,阐述了在均衡、全面的发展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教制度。
关键词:小康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发展;体制改革;机制创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基本建成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普、职、成教育相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框架。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从外部环境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相匹配,以“四个服务”为导向,努力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从内涵看,这一体系不仅仅指结构,还包括体制部分,一方面要做到结构合理,进一步完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普、职、成教育沟通,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要求体制灵活、开放,与已经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它是现有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缺陷 大学排名
(一)发展不均衡
这种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布局结构上的不均衡,实质上反映为职教体系与市场结合的不均衡。
1.地区之间和区域内部之间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差距较大,其核心是城乡不均衡,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二元结构在职教内部的反映。江苏在全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仍呈明显的梯度状态: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教普教协调发展,200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而在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职教却成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思想观念、经济状况和财政能力等因素,苏北职教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江苏省职教整体水平的提高。
2.受教育人群的教育保障体系不均衡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弱势群体身上,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下,进入城市的大批民工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 2印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又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我国至少有 1.2亿农村人口流人城镇,其中1/4至1/3为15-25岁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非正规就业,他们本来属于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在转移前没有得到相应的正规教育,在转移中也不易得到各种非正规的高中阶段教育或高等教育。从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来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55%,这意味着将有2— 3亿农业劳动力转为非农劳动力、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农村富余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一历史性的巨变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