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职业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城市化发展必然需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也离不开职业教育。
关键词:小康社会;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就业;城市化;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教育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法》)因此,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当代世界是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技术、农业文明时期传统的生产力技术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并存的世界,也就是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世界。这种生产力水平特征在当代中国同样非常显著。然而,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贵在“新型”,既针对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言,又和世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对。至少有四个创新点:一是回答了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即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中国要想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实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二是引发人们思考中国为什么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实现工业化,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有的还处于初期,有些发达地区如北京基本上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也就是说,我国还是一个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技术、农业文明,传统的生产力技术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等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社会,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同时存在。三是如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既强调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也不忽视工业经济、制造业、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四是面对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加强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加大高新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处于核心地位。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满足不同经济和产业结构及劳动方式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当今蓬勃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对人类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广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开拓了新的空间。知识不断更新,科技不断突破,经济不断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这样紧迫。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工业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本质是劳动者素质的高水平。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证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大军。在国民收入全部增长额中,有 70%以上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的,而其中 30%又是依靠工人的高技能水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一个国家的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少量的科技专业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是劳动者的素质却不能引进。’’更何况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巨大,必须立足本国,靠自己的力量,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从人口角度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至关重要。人力资源并不是有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就能自动生成的,而是需要去开发和建设。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2年)的报告中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把开发人力资源与走向教育强国作为中国政府的宏大战略目标,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上海教科院胡瑞文教授有一个研究观点给予我们启示:人力资本发展的滞后使我国失去了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战略机遇,而现代教育体系建立的滞后又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积累。未来20年将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有教育与人力资源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才是中国成为强国的战略选择。从生产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来看,未来20年,中国惟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同时,过去20年不仅中国GDP增长了5.4倍,而且总人力资源存量也翻了一倍,已经从世界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本大国,这成为中国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
面对如此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建立和形成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社会条件。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地,但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是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终身化、社会化是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职业教育
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和结构性失业。另外,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亟需就业。就业压力问题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到2002年底,全国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总计有2200万个左右,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 1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矛盾之大可想而知。概括起来讲,目前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本出路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各种就业门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既要努力发展高尖端产业,使我国经济在国际上具
四、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或迟或早都要实现城市化。据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而我国2002年城市化率只有39.1%。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比例将提高到 75%。今后20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20年,预计 2020年达到60%。从现在起城镇人口年递增速度为 2.7%,到2010年提高到48%。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