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和依据(1)(2)

2017-10-01 06:01
导读:——近代制造模式(20世纪后):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制造业走上了电气化道路。特别是二战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
    ——近代制造模式(20世纪后):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制造业走上了电气化道路。特别是二战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自动机械以及自动流水生产线。生产率大大提高,产量达到成批生产。
    ——现代制造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逻辑电子线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产生了现代制造模式。现代制造模式也有其发展过程。
    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数控机床能按事先储存的加工程序和要求,自动驱动工作台或刀具进行加工。加工中心能按数字指令自动更换刀具,自动完成多种加工工序的数控机床。
    上世纪60年代机器人问世。它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能代替工人完成加工必需的操作。上世纪 70年代产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即CAD与 CAM技术)。CAD是应用计算机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技术,CAM是应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和操纵的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柔性制造系统(FMS)。它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自动完成加工、装卸、运输、管理的系统。FMS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用于加工多种产品,适合于多品种、小批量的自动化生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得到迅速发展。CIMS是一个把市场、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活动都包括在内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技术,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被国际公认为制造业新一代生产模式。
    对职业模式的深入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职业模式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完善,且愈来愈具有理论深度和技术含量。例如现代护理模式提出的整体护理以及全过程护理的都是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再如现代制造模式中的CAD/CAM,FMS及CIMS等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高技术含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承担这些职业任务的职技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发生很大变化。职技人才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增加;技能的组成中,智力技能在上升,动作技能在下降;技术应用能力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因此,他们的学历层次必然高延。如上海护理职业的职称系列中已有:初级护士、护士、护理师、主管护理师及主任护理师5种职称,其中护理师是大专层次,主管护理师及主任护理师是本科层次。美国与我国台湾地区制造业中的技术师(Techonlogist)都是本科或以上层次。
    由此可见,随着职业模式的发展,职教体系学历层次高延是一个规律性趋势。各地区、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使社会同时存在着不同阶段的职业模式。
    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行业、职业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因此社会同时存在着不同阶段的职业模式。此外,即使在同一职业,尚须考虑各种职技人才的合理配置。所以,在构造职技教育体系时,必须顾及多层次、多样化职技人才的培养。
    (二)职业世界外部环境影响职技人才培养要求
    1.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合力促使现代社会经历着深刻变革
    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各种贸易壁垒的去除,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创新等,都在促使一个高度竞争化自由化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的形成。
    2.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企业面对着由于商品优化配置而引起的国际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以及具有各自要求的客户。为此,企业必须随时保持灵活应变的姿态,以及持续创新的技术思路。
    企业必须建立体现上述应变姿态的工作模式。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高绩效工作” (High performance)的概念。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企业职工的任务是基本确定的,职业岗位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一组工作任务,劳动者的职责是完成规定任务,无须多少创造性。但在高绩效工作体系中,各层次的劳动者都应该主动地、智能化地参与工作,劳动者所接受的常是没有明细规定的任务。它给劳动者留有拓展的空间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希望他们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和获得进一步改进生产的新思路,这意味着职业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定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为了使劳动者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职技教育应该探讨的问题
    (1)加强必备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及通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它们是适应能力的基础。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及“接受再培训能力”(Retrainability)的基础。
    (2)要对普通文化课作重新评价。因为它是认识社会现象的基础,有助于增强学生掌握关键能力以及理解力和创造力。它也是适应工作变化的有利因素。
    (3)加强非技术性能力的教育。德国职教界称之为“社会能力”或“关键能力”。其内容如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所承担业务工作中所有内部联系的能力;在较微观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独立、有效地引导的组织能力;在工作小组中协作的能力;掌握新型信息技术的能力。
    美国职教专家Thomas R.Bailey为现代企业职工提出的“高级通用能力”(Advanced generic skill),与上述内容类似。


    三、社会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强,使社会人员更换职业的频度不断提升
    (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
    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5年内有33%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些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产生着同样的变化,社会成员正从“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我国加入WTO后,社会人员更换职业的趋势会不断加强
    这是由于我国入世后,就业机会必然增多。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和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会预测,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能增加400万就业人口。这就为社会成员更换职业提供了选择空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的变动来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动。
    我国入世以后,传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下降,但是现代农业、城市农业、大农业(渔、牧等)会得到发展。第二产业总体上会有增长,但行业组成会有升有降。如建筑、服装、家电、食品、计算机等行业比重会上升。但冶金、医药、化工等行业比重可能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必然上升,因为发达国家的三产比重已占70%左右,我国较发达地区上海三产比重也只占50.6%。因此,三产的发展余地仍较大,特别在金融、保险、投资咨询、国际法律等高层次服务业方面,更是亟待发展。
    (三)社会人员就业观念的变化,必然成为构建职教体系的重要背景
面对上述形势,就业人员不能只掌握较窄的上岗能力,应要求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弹性和转业基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四、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依据,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一)立足终身教育思想,发展和完善职教观
    终身教育认为不能将教育限制在人生的某一时期,而应将之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涯。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不能如传统职教观那样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应顾及人的职业生涯。
    终身教育是一种不断适应科技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它使社会成员能不断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又使他们获得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生产变革和社会进步。这一教育要求比传统职教的要求要高得多。因此,对一些基本教育要素作进一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如基础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课的作用;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学术性学习与职业性学习的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整合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贯彻,应促进职教非学历教育从边缘走向核心
    1.非学历教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辅助性补充教育
    现在社会职业世界变化十分迅速,社会成员要跟上这种发展,就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由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组成。对每个人来说,前者集中于个人生活的早期,而后者则贯穿于走向工作后的各个阶段,而且与个人生计紧密相连。所以,从终身教育看,非学历教育已不再是学历教育的补充教育,而是使个人能不断跟上社会步伐、持续取得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
    2.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应日益受到重视
    当前,在发达国家中,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这是由于人们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学历文凭已不再是衡量能力的惟一标准,与职业直接相关的资格证书必须受到重视。应该看到,随着高新技术的使用,专业技术岗位的知能结构向深度化、复杂化方向发展,高深的专业技术成为一项独立的学习内容。近阶段出现了各种高技术高水平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如微软公司的MCP(微软产品专家证书)。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实现,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相应的机制和举措
    1.开辟多种入学渠道
    终身教育是社会向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学习者能否利用这些机会,必须通过入学渠道来体现。当前,入学考试是惟一渠道,对终身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开辟多种渠道。
    2.建立合理的衔接机制
    职教的功能至今仍然是以就业为主,升学为辅,这就为合理衔接带来了困难。因此,建立合理的衔接机制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关键。
    3.完善职教与普教的沟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终身教育不仅要求职教内部自我衔接.,还要求在职教与普教间实现沟通。我国至今对此尚未有明确规定,所以应及早建立适合国情的较完善的沟通方式。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迈向“世界工厂”过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