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研究(1)(2)
2017-10-02 01:06
导读:4.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 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双证制”教育。在东软各个专业中,除了进行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外,还积极地开
4.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
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双证制”教育。在东软各个专业中,除了进行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外,还积极地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活动。如物流专业,学院培训部就对学生增开了物流师的认证培训,数据库专业增开TSQL的认证培训,网络专业增开了CCNP的认证培训。
(三)课程设置的实施
1.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设置
表1是北京某高科技企业招聘信息,从表1可以看出,这个企业要招聘的是IT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其招聘条件强调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并要求应聘者持有职业资格认证和良好的基本职业素质。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东软充分考虑课程设置原则、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支持等要素,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简化为图1。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可获得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并了解工作的相关流程。
为实现课程设置后的人才知识结构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并体现基于应用的(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学院制定了人才培养策略,见图2。
2.构建课程设置的保障体系
(1)建设课程研发队伍
首先,课程设置要有行业专家和教授的参与。高职院校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自己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加准确。其次,需要专门的课程设计人员。课程设计人员与专家、教授合作,系统设计课程的总目标、子目标,完成教学参考资料、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再次,充分吸纳一线教师参与。一线授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程的基本情况,比如对于过去用过的大纲和教材如何评价,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需要改造和改革等。
(2)探索可操作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建院之初,依靠集团的强大实力,在校园旁建起了软件园,现在已经有30家公司和企业入住,学生不但可以参与到实践中,也可按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
(3)更新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学习紧密围绕“项目”开展,并且项目的设计和选择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东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开发了两个项目:一是基于Windows 2003 server的服务器组建,主要包括DNS服务器、Web服务器、DHCP服务器、 FTP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等。二是以太网组建,主要包括集线器、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使用。整个学习过程都按照项目来驱动,只要学生能完成项目就表示达到了这门课程教学要求。
(4)抓好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完成。教材内容应符合课程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内容、新技术和新方法,并留好“接口”,便于修改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IT课程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乔晓梅,鲁广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福建电脑,2005,(10).
[2]王洁.研究性学习之课程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3]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4]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 2005,(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