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1)
2017-10-02 01:0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适应“双证制度”的“双证课程”是以就
摘要:适应“双证制度”的“双证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兼具职业性、学历性两种属性。“双证课程”应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包;其建设必须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指导,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围绕“双证课程”的开发与施行,必须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同时,要处理好课程开发方法、资源建设、资源应用的评价与管理等问题。
关键词:双证制度;双证课程;就业导向;课程结构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就业导向课程观指导下,如何发挥职业标准的就业导向机制,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教材的改革。讨论的目的是初步找出开发“双证课程”的具体方法,并以专业、课程的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轨道上来。希望通过研究微观的课程改革,探索普遍可行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进而推动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形成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学校双证培养培训、鉴定考核”模式。通过实施“双证课程”,①推行“双证制度”、,实现“就业导向”。
一、“双证课程”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
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度”,其本质是使学校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旨在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推行“双证制度”的关键是将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鼓励院校参与到新的职业证书标准的制定中去。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正规课程教育。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主要系统化方式而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它是某专业课程中与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特定职业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课程。“双证课程”将职业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为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也使得职业教育同时突出学历性和职业性。
目前,《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均明确规定在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度”,国家对此也多次强调,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的落实还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宏观政策研究、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无疑是重要的,但形成合理、高效的“双证课程”开发方法和管理机制,开发适合某类专业的“双证课程”,使得新的课程系统(专业解决方案)既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又能使学生取得相关(系列)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推行“双证制度”关键。
二、国内外“双证制度”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非常完备,配套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例如,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职业资格制度最先进、与学历教育沟通最好的国家之一,从1986年开始,英国在各类企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均分为5级,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对应,相互交叉和沟通,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澳大利亚TAFE的办学模式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为一体,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澳大利亚资格认证框架(NTF,National Training Framework)和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力实现“交易”的质量度量标准,所以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书所代表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含金量。在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支持下,上述国家已经开发出了大量符合劳动力市场需要,又适合学校教学的职业课程,并且研发出了成熟的职业教育证书课程开发方法。
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初步确立,相关课程资源建设正在起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满足了劳动力市场有序化运行和管理的需要;满足了企业生产资源配置追求高效率的需要;满足了人力资本投入获得社会认可的需要;起到了职业培训成果质量检验的作用,搭建了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推动了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课程资源开发还比较滞后,课程开发手段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职业培训课程资源支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学校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国外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人们比较熟悉的有MES课程模式(技能模块组合课程,国际劳工组织)、CBE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块课程,美国、加拿大)、“双元制”课程模式(核心阶梯型课程,德国)、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德国)、职业群集课程模式(美国)、生计群集课程模式(美国)。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初步提出了自主的课程开发方法论,主要有“模块化综合课程模式”、“多元统合型课程模式”、“集群课程模式(KH)”等。
国外课程开发在沟通学校教育与职业标准、企业需求上有独到方法,国内类似的研究则刚刚起步。笔者参加了高林教授主持的“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的研究工作。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首次提出了沟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或行业技术等级证书标准)和学校职业教育的“双证课程”,为此方面的研究开了个头,但仍有许多待完善之处,急需继续投入力量进行研究。
三、“双证课程”的结构模型
(一)课程的职业性
“双证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主要系统化方式的新的课程系统,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职业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需要解决好下列问题:广泛跨职业迁移性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②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课程的学历性、人本性、政治性
根据中职、高职学历教育的不同要求,“双证课程”(专业解决方案)还应具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传递社会政治、突出价值观教育,实现课程的“学历性”(学历达标与社会文化传递功能)、“人本性”(传达价值观的功能③、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功能)和“政治性”(传递政治社会的功能)。
(三)课程结构描述
借鉴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方法 (VOCSCUM),④“双证课程”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课程属性
VOCSCUM将专业中的每个课程单元分为通识学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双证书培训课程、专业任务课程等类型。
通识学历课程包括国定课程(传达社会政治)、文化课程、核心能力训练课程、价值观教育课程等。通用技术课程和双证书培训课程分别对应于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培养。专业任务课程是为强化某个专项职业能力而设计的,将各专项职业能力有机组合,可以形成某个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⑤
每个课程具有不同特点,称为范型。VOCSCUM认为,主要课程范型有问题中心范型、训练中心范型、项目中心范型、体验中心范型、培训中心范型(取证课程),必要时也不排除学科中心范型。
每个单元课程同时具有类型和范型两种特点,统称课程属性。其中,范型是内涵性分类,规定了单元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类型是外延性分类,说明该单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性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