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1)(2)
2017-10-02 01:00
导读:2.课程结构 VOCSCUM课程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 宏观课程指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其范型是就业导向、能力中心的课程。 中观课程是指一个专项职
2.课程结构
VOCSCUM课程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
宏观课程指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其范型是就业导向、能力中心的课程。
中观课程是指一个专项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采用典型的链式课程结构,其范型是任务中心的课程。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可以将每个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专项职业能力,每个专项职业能力形成一个课程链路(根据我们的实践,一般为 2-4个),每个课程链路通过设计形成一组专项职业能力课程,反映掌握专门技术的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从简到难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中把每个链路看成一个整体工作任务,一般可从问题中心课程开始,任务中心课程结束,使学生体验实际完成任务的过程。横向几个链路之间的课程形成相关性,一般低年级为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中年级集中掌握关键性技术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知识,毕业前进行综合性能力培训或技术认证 (也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形成横向能力递进的层次关系。
微观课程即单元课程,可以灵活地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范型。
四、“双证课程”建设策略
(一)“双证课程”应成为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发挥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指导作用,需要开发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包,在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上,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合适的教育技术支持,如图2。
(二)“双证课程”建设必须遵循“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的原则
行业组织要能够代表国民经济行业部门,成为行业经济活动单元的代言人,紧密团结企业,代表企业对本行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提出数量评估、质量要求和发展变化趋势。
(三)“双证课程”的开发和施行也要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
“双证课程”设置主要是考虑行业(企业)需要,把行业(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按照教育规律、以一定的排序方式加以组织,将知识系统化。“双证课程”自身具有完整课程系统的特点,必须在教学计划内安排,而不是模块拼凑的。围绕着“双证课程”的新体系,一系列有关课程也要相应改革。
(四)有效调解教育、劳动、行业所关心的问题,操作性强,课程开发成本低,见效快
为解决双证书问题,许多学者提出“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等设想,这需要对我国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进行统筹改革,需要反复论证。
实际上,无论哪种解决方法,最终也绕不过课程这个关键问题,课程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笔者提出的“双证课程”,由学校或行业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编制“双证培养建议方案”,经过教育、劳动部门审查通过后,即可在学校实施,并安排在教学计划内完成,采取适当方法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这样的做法免除了学生参加多次培训、考试的经济负担,如果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在“一费制”框架下解决,对减轻学生负担,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五、“双证课程”的资源建设管理和技术规范
(一)“双证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是方法论问题
在进一步研究国外职教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简便、有效的职业能力提取分析方法。目前国内课程开发都缺少提取职业能力的系统方法,也缺少劳动经济领域的专家参加,⑥这就导致在如何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职业课程要求时可能出现偏差,使“就业导向”的课程观的可能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可以从职业功能的角度和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的角度进行职业分析,这是两大类分析方法。可以针对不同职业(专业)采取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产品(服务)分析、典型技术分析等方法。
例如,以澳大利亚资格认证框架和培训包、德国行为导向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如何根据岗位分析、提取职业能力。
(二)资源建设策略问题
在“双证课程”建设中编写一批和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能用于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的教学用书和助学材料是关键。资源的开发建设应由职业教育的学术组织(或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机构等专家咨询组织)发起,学校参与,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见证,并根据相关的标准、规程等对开发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价,参阅表1。
(三)资源使用的评价和管理
从宏观角度来看,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学者研究并提出“双证课程”开发的标准、规范、认定程序。
首先,要规范“双证课程”开发过程。主要考查课程开发方法是否科学;课程开发人员中,是否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人员齐备,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是否参与了课程开发的实质工作;是否经过严格的把关程序和一定规模样本容量的调研,是否经历了一定阶段的试点工作。通过上述考查,从而了解证书是否反映了该行业的主要技能,代表行业主流技术,适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此外,还要考查配套的课件、实训平台、电子教案和相应考核评价手段,确保考核评价方法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从考核鉴定角度上看,“双证课程”资源应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制(包括“双不免”、“单免”、“双免”等各种实施方式),供院校选择。
学校使用“双证课程”资源,要重点考查课程资源的提供者是否提供了学历教育和认证考核的接口;是否提供了课程置换和专业置换的可行方案;是否提供了认证课程的师资培训和考评人员培训;是否有配套教材等。
学校引入“双证课程”资源,要符合国家有关收费政策,不应为了收费方便,而把原本在“第一课堂”实施的“双证课程”安排到课外培训班去“创收”,在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时,必须做到不延长学制、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不额外收取培训费。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向学生收取的惟一费用是考试费用。
学校还要从就业促进角度上考虑问题。开发“双证课程”,为学生提供认证服务的机构应有促进就业、交流劳动力和人才信息的渠道和工作机制,以及和行业内有关企业广泛的工作联系等。
[注 释]
①“双证课程”概念的最早提出,源于笔者参加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主持人:高林),是“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VOCSCUM)”中新提出的概念。后来,这一概念在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IT领域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与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笔者为《双证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组副组长)中应用,出版《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解决方案》(科学出版社,2004年,主编高林、许远),同时在全国哲社“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互动关系研究》(主持人:马叔平)子课题《职业教育“双证”课程解决方案及开发方法》进行了实践,笔者是子课题组副组长。
②李怀康,童山东等.为就业服务的核心能力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即将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标准是劳动保障部重点课题,对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
③学会做事——全球化中的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④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⑤梁琦.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参阅《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⑥安鸿章.工作岗位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