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1)(2)

2017-10-02 01:06
导读:2.物质资源。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昂贵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定的经费和物质条件是课程开发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支持课程
    2.物质资源。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昂贵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定的经费和物质条件是课程开发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支持课程正常运行和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缺乏—定实习、实践条件,是难以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大批高质量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如:在高职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的条件要求较高,需要有较大的设备投入。
    3.信息资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对市场反应最为灵敏,具有动态性,前瞻性,开放性特点。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闭门造车和凭空想像难以开发出高质量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这些特性,信息在课程开发过程更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持。信息来自各个方面,如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课程改革的动态、课程开发的前沿信息、人才需求的预测、相关单位的用人信息、人才市场变化、岗位群变化等等。
    四、课程开发的政策与制度支持
    1.课程政策的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的,地方性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地方设置与管理的,职业技术学院都有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可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和灵活地设置专业,自主进行课程开发,这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打下了基础。
    2.教师培训制度的支持。目前,部分高职教师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课程概念,缺乏一定的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中的教学计划也缺乏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这些缺失制约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如果没有经过相关课程理论学习和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教师参与开发课程开发计划就会落空,因而,强化教师课程理论学习和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加强在职教,,币的课程理论学习和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培训,在高等师范院校适当增设课程开发方面的课程内容,对尚未走上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岗位的学生进行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术的培养,以期毕业后能独立承担课程开发的活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合作机制的建立。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课程开发力量有限,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单独进行课程开发,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合作开发课程就成为一种可行的最佳途径。课程开发的合作开发对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都有重要意义。合作开发可以是学校之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合作,也可以是学校与课程研究机构和课程专家的合作,等等。
4.激励机制的支持。课程开发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一项新的事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氛围和激励机制,是难以顺利开展的。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习惯于课堂教学.他们往往视课程开发是课堂教学的“额外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人到课程开发中。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实行与待遇、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等。
 
[参考文献]
    [1]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余祖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傅建明.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0).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IT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