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
学习物理要从实际中来,还要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为此教材在编写中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在物理必修1第2章第3节的“问题与练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的问题;物理必修2中在讲过功率P=Fv后,分析了汽车变速箱“换挡”的问题;物理选修1-1学过静电的知识后,分析了静电在实际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等。
4.突出STS的思想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另外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
为此教材除了在正文的安排中尽可能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还特意设置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如物理必修1中的“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既分析了伽利略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对科学发展及社会进步的伟大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当时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对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5.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内容中,改革传统物理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整合物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课标》中所提倡的。教材对此给予了充分重视,例如,物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物理选修21第4章第1节演示中利用“电压传感器”和“计算机”显示交流电压图象,第6章第1节“半波整流电压波形”的演示,等等。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一个良好的信息载体,能创设一个生动的以图、文、声、像再现或模拟物理现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三)关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
中学物理的学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技能需要学习、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般的“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物理科学中一些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教材对这些一般的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都给予了充分注意。例如,除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这些方法外,还专门在适当的地方以旁批的方式点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
2.重视探究式学习的设计
《课标》中强调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对此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教材力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环境,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物理选修3-1第2章第6节“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教材在实验中只给出了考虑问题的一些方面,具体的做法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另外教材为了强化探究的意识,给出了可供参考的两个方案,以显示探究的灵活性。
为了突出科学探究的本质,避免对探究产生形而上学的认识,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立“探究”的栏目。因为高中的科学探究较初中的科学探究更广泛、更丰富,如果设置这样一个栏目,似乎不是这个栏目的内容就不是探究了。其实,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
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它比初中阶段的探究范围更广泛。为此,教材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物理必修2第5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6章第6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
3.注意将科学史上一些有益的方法适当地在教材中加以反映
教材注重历史和现代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了解历史,知道前人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的,从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同时也关注现代,知道当今人们怎样开展科学研究和关注哪些问题。为此教材有意识地在适当的地方,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历史考察,让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相应的概念和定律是如何萌生、提炼和发展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体会。例如,物理选修1-1教材在第2章第2节“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中,将奥斯特如何思考、发现问题的历史足迹呈现给学生,在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下,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内涵。
(四)注意开放性,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实施
1.注意开放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更大的开放性,注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学习。例如,物理选修3-1第4章第6节“思考与讨论”中,让学生自己思考带电粒子回旋加速的问题、第2章第6节“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的两个供选择的探究方案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设计的。
教材中“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这些栏目大多是开放性的,并没有统一的要求。例如,物理1第3章第1节,在学过电磁相互作用后,“说一说”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质子带正电,原子核中的质子应该互相推斥,但它们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会猜想,可能有一种更强大的力使它们结合在一起,这为强相互作用的引入作了铺垫。但是也可能有的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因而认为万有引力使核子结合在一起。这没有关系,可以存疑,可以有模糊认识,学下去问题就解决了。存这样的疑问反而会使后面的学习效果更好。
上面说的例子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的开放性。这套教材还注意了学科的开放性,即物理学尽管是成熟的科学,但它仍然不能为一切问题找出答案,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提出了。例如,在物理2的最后,关于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什么,关于黑洞的探索,以及最后的问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哪一种更广泛理论的特殊情形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其目的都不在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什么了解,不过是让学生感到,我们不会终极一切真理。
此外,实验提出了多个案例,由学生依具体情况选择;书后推荐课外读物等,都是这套教材为开放性所作的努力。
2.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创造条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里说的探索当然包括常说的科学探究,但不限于此,学生的活动也不限于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动脑、动手,产生疑问、进行思考、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等等。
为此教材特意在一些主要课题提出前以及进行中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一起来思考、讨论;专门设有“说一说”或“大家谈”栏目,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情景;在“科学漫步”“STS”栏目中,多数都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以便学生思考、讨论或进一步自学。如第1章第5节图1.5-3的思考与讨论,教学目的是介绍v-t图象的倾斜程度与运动加速度的关系,但这里不是由教师正面讲述,而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即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五)努力反映科学的文化内涵
科学文化是求真务实,人文文化是求善求美。两者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的。物理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物理内容的同时关注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对此充分重视。教材的行文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体现科学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走进课堂前”,编者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及科学巨匠达?芬奇及其传世作品《蒙娜丽莎》引入物理课堂;又如,“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整篇都将着眼点放在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上;另外,还专门有“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的阐述。这些都想让学生在一较高层面上理解科学的意义。再比如在第1章第1节的“问题与练习”中,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将物理与文学有机结合。
一套好的教材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如结构体系的问题、循序渐进的问题、呈现方式的问题、语言风格的问题、图文并茂的问题等。上面只是就几个主要方面谈了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