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1)

2017-10-05 01:5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1.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3.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4.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素养;学习方法;课程资源

Abstract: The four relationships to deal with in 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ccurately,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ol and humanity correctly; 2.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Chinese and learning to be; 3. to stress the function of “guiding to learn”,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eding lean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quiry learning; 4. To strengthen resource consciousness,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king good use of textbooks and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related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course; curriculum; quality; learning method; curriculum resource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迅速铺开并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辩证来看。对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的现象。我们在漫长的改革过程中,已经交出了昂贵的“学费”,要防止左右摇摆,避免大的曲折,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语文素养”体现了对培养对象在语文方面的要求。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与“三维目标”是一致的。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对应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对应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语文素养是上述诸方面的融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既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做人,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既要学习做人,又要学习语文。

(一)学习做人

这里主要强调三点:

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25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精彩的提炼”,写就了一本书:《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该书告诉我们,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二是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当今道德空前滑坡。在内地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自我。独生子女享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中心思想的侵蚀,目中无人,不懂得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只有2%的人把“为大众服务”选择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只有0.4%的人认为“不参加公益劳动”是不文明的行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做过“志愿者”的只占2%,而美国占56%。过分自我对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是值得警惕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有些人在“课改”中以体现人文性为名,片面强调张扬个性、发展个性,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语文课程要培植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培养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

还有一点是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人的一生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要能吃苦、耐挫折。在学习上既要寓学于乐,又要提倡刻苦。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是高层次的“愉快教育”。

(二)习得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习得学习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

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善于疏理,为我所用。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小学统计及其课程教学设计(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