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例2学习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后,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新问题
学生懂得了通过联想,可以举一反三地提出问题后,依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诸如:
1.根能够生长的部位是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叶、花、果实、种子都能够生长,这些器官是否有特定的分生区和伸长区?如果有,它们在这些器官的什么部位?如果没有,这些器官在生长上有什么特点?
2.蚯蚓、蛇这样的动物,身体也能够长长,这些动物是否有类似的分生区和伸长区?如果有,它们在这些动物体的什么部位?
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提出问题的练习的关键,是当学生没有思路时,要适时地用“启发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将所学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发现要探究的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精于分析,揭示矛盾
在一篇文章、一段课文中,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发现矛盾,就可以针对矛盾提出问题。显然这有利于自己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说不定还会发现对科研人员而言同样是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呢。
例3分析与思考
学习了气孔数量的有关知识以后,请学生回忆气孔的功能、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以及证明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淀粉的实验,通过分析,揭示矛盾,学生就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出的问题是:叶片表面每平方毫米内多达几百个气孔,气孔的功能是气体交换的通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进行的条件是通过光照;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是用黑纸遮光。这样,用黑纸遮光的同时必然堵死了大量的气体通道──气孔,这便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为原料产生了矛盾。那么,怎么能够证明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是因为没有光照而不是因为缺少二氧化碳呢?
以上实例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做基础;反之,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又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真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除了上述三种提出问题的方法,我们还总结了另外三种方法:遵循原理,提专业性问题;善于比较,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分析概念,溯本求源提出问题。本文就不再一一阐述。
三、培养提出问题能力的实验效果
2002~2003学年度第一学期末,实验组(2所普通初中校的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和对照组(3所省级重点高中,3所地区级重点高中的12个班的高二学生)用同一张试卷,采用开卷形式进行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三方面能力(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测试。
(一)测试目的
检验有目的、有计划并且系统地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作用。
尽管高二学生知识面较广,知识掌握的水平较高,但是,如果他们不系统地进行提出问题的方法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样比不上初一年级的学生。本文仅列举提出问题这一项的成绩。
(二)测试的依据
《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本内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高中生物课开始执行新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其中规定:通过教学,学生应当“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应当“初步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共同的要求,这是用同一张试卷,采用开卷形式进行能力测试的依据。
(三)测试内容
第一题阅读后的思考(设计总分在80分以上)。
人们对血细胞的观察研究节选:
人的血液中有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关于红细胞,人们观察发现:在成人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基本不变的。在一毫升血液中,男性红细胞的平均值是500万个,女性红细胞的平均值是420万个。低于这个数字就意味着贫血。人们观察又发现:在成年人的血液中,总有0.5%~1.5%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少年儿童的血液中,总有3%~6%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这些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1~3天内发育成熟。
阅读后写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第二题观察后的探索(设计总分在140分以上)。
韭菜是一种多年生植物。春季,当韭菜的叶生长到一定长度以后,菜农把它们从土壤表层以下部位割断,拿到市场出售。一般情况下,当割断三次以后,韭菜进入形成花的季节。下页图示意了韭菜在第三次割断地上部分以后的生长情况。观察下页图以后,你想探究什么问题?你能够探究什么问题?请写出探究方案。
(四)关于提出问题的阅卷要求和评分标准
1.学生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新的,即在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中找不到的。
2.直接性问题即针对原文简单地用“什么是”“为什么”提出的问题,每个1分,雷同的0.5分。如: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在1~3天内发育成熟?
3.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显示提出问题的理由,每个问题2分,雷同的1分。如:淋巴细胞以外的白细胞是由哪种器官产生的?
4.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如果显示出提出问题的理由,每个问题3分,雷同的2分。如: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可知,韭菜的叶片和叶鞘都在生长,叶片和叶鞘是共用同一个“分生区”还是各有“分生区”?
说明:命题时考虑到了初、高中学生在提出问题上的差异性:有的问题只有初中学生可提,有的问题只有高中学生可提,有的问题初、高中学生都可提。为此,对初、高中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一项预先设计的得分分数都不低于80分。
(五)实验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高二学生的成绩低于初一学生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本次测试中,95%以上的初一学生都能够勇于提出问题,他们不怕出错,少则提出了30~40个问题,多则提出了80~90个问题。在这些学生中,又有40%以上的开始善于提出问题,对他们而言,确实提出了一些有一定的深度和探究价值的好问题。
例如,“花葶应该有支持作用,与支持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是什么?”“花葶应该有运输水的作用,与运输水相适应的结构是什么?”(此时学生还没学习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的有关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灵活运用了“广泛联想,举一反三提出问题”的方法。他们首先根据花葶所在位置联想判断出花葶的功能,然后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原理,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
高二学生答卷时,多数学生虽然能够提出问题,但问题的数量比初一学生少得多,能够提出有一定深度问题的学生不超过15%。不少学生只是根据卷面提供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已知问题,而不会提出自己的新问题。例如,试卷第二题明确说明:“血小板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凝血。如果血小板数量减少,会出现皮下出血(内出血)。”他们还要提出:血小板的功能是什么?显然,这是试卷上提供了答案的已知问题。如果他们提出:血小板缺少后导致皮下出血的机理是什么?对于高二学生而言,显然是可研究的新问题了。
实践证明,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润物细无声”,必须注重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培养。因为,单纯的“体验”或者“悟”,如同在黑暗中找路,对于那些意识、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系统地掌握这些方法。另外,在明确“教”提出问题的方法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情感──提出问题的意识、良好意志品质等。因为,“方法学习”不易立竿见影,要在“做”的过程中,通过反复体验,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平。所以,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的情感作基础,方法学习很难坚持到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