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创立高职课程模式(结构)多元整合的概念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是指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高职教育课程方案、计划、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示方式。它是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对高职教育课程的开发活动和高职教育课程本身所作的原则性规定和法则等(有时也包括惯例)。每种教育课程模式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种课程观,或者是几种课程观的平衡与调和,因为课程模式归根到底是由课程观决定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由于高职教育课程的制约因素及变化比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更多、更复杂,因而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更趋多样化。不仅普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基本类型(学科中心型、问题中心型、能力中心型、活动中心型等),在高职教育中均有反映,而且由于对象、地区、行业、职业的千变万化,使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有许多特殊的、“非典型”的表现。
任何课程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高职教育课程的制约因素众多,课程系统内部的各种动因(主要有学生个性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学制高移化、学校竞争等)推动着的课程发展和课程观的变更;而课程系统外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经济改革、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等)的刺激或作用,有时会成为促使课程系统发生变化的重要动因。因此,不仅高职教育课程多样,而且随着每一制约因素的变化其模式的变化也必定是很大的,因而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课程相比,高职教育课程模式须具备极大的应变性。
应变性首先是对有效需求(或称“可靠培训要求”)的变化的适应。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只有适应诸多有效需求,才能有效益可言。例如,高职教育要适应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策略,课程模式就要逐步改变低重心模式,要部分高移化,发展高等技术教育的更高层次;同时课程要作为增强文化科技基础、专业理论基础的成分,即课程部分智能化的变化以适应发展高层次高职的需要。不仅课程模式中内容的成分要变,而且相应的观念、结构等都需作调整和改变。另外,应变性还要求各种高职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应变性特点的反映。
由于高职教育实践中课程模式繁多而复杂,更要讲究效率和效益,在运作时人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因而高职教育实践在呼唤一种共适性较大的课程模式,这就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一大特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注释: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第75页。
[2]“课程类型”,即按课程内容的性质、实施方式和灵活性划分的课程种类,如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课程内容三要素——知识、技能、态度。
[4]“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就是传统概念上的知识——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主观映象,它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个人无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回答“怎么做”问题的知识。它分为两类(1)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如动作技能;②用于控制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如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参见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第102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资料:
1.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比彻姆.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5.黄克孝.雪怡.职教课程改革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年版
6.李大伟.王昭明.技职教育课程发展理论与实务.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9年版
7.杨启栋.高科技与技职教育.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
8.菲利普·泰勒.课程研究导论.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9.约翰.麦克尼尔.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劳伦斯斯坦豪斯等.课程研究与课程编制入门.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11.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5月第2版
14.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8年9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