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趋势:三种取向的整合
从三种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实质来看,“行为目标”追求的是具有控制本位思想的“工具理性”,关注的是简单的外显行为,在训练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适合,但人的许多心理活动很难用可观测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分解化,所以它难以涉及复杂的心智活动。“生成性目标”追求的是注重过程的“实践理性”,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比较有益,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而“表现性目标”追求的则是“解放理性”,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方面比较有效,但在现实中却很难保证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从“行为目标”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并不意味着“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否定了“行为目标”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层面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与完善。鉴于“行为目标”只能培养学生较低层面的素质,因而要用高层次的“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整合“行为目标”,使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行为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生成性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表现性目标”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探究能力以及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个性品质等综合素质。传统的职业教育大多采用的是“行为目标”取向,但在终身教育思想普及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点应立足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上。不仅要为学生“掌握各种技术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帮助他理解一些科学原理并训练他有应用这些原理的能力;帮助他培养普通的技能并鼓励他对工作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④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应体现出这种追求与精神,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要采用“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多元整合的形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行为目标”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多元整合的方向过渡,实质上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折射。这体现了职业教育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一旦高等职业教育由“工具理性”向“实践理性”、“解放理性”的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会跃人一个新的发展境界。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当职业不再成为人的生命强索的代价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也将有条件步人满足社会需要并支持个人选择的发展境界。”⑤在这种环境里,人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这实际上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的思想相契合。到那个时候,职业已不仅仅是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而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由“职业人”向“生活人”的过渡,从而既消解了技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疏离而造成的种种紧张和不协调状态,也避免出现像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注 释]
① 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1,(6).
②③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4,178.
④联合国教科丈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8.
⑤扬启亮.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01,(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